最新消息:

广西邕陶的来由及其历史演变与发展(一)

陶瓷百科 守艺人 407浏览 0评论

[前言]  广西桂林市甑皮岩、大岩、庙岩和南宁市顶蛳山等四处史前遗址发现并出土了距今超过1万年或1万年左右的早期陶器。  本文宗旨在于将广西邕陶的前生今世的演变与发展逐步梳理清楚

广西邕陶的来由及其历史演变与发展(一):

南宁及其附近地区史前时期的文化

根据《广西新石器时代考古七十年述略》(作者:李珍 《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 科学出版社 2006年第一版)介绍:”桂北地区和桂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是比较清楚的。…桂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早期以甑皮岩、大岩和庙岩为代表的洞穴遗址为主,新石器时代晚期以资源晓锦、灌阳王马山为代表的山坡遗址为主。…桂南地区包括邕江、郁江、浔江沿线以南的大部分地区,新石器文化特征比较清楚,主要存在顶蛳山文化(河边贝丘遗址)、大龙潭(大石铲遗址)、石脚山遗址、亚菩山与马兰嘴(海边贝丘遗址)、独料(磨制石器为主)等几种文化类型。”

  (一)“南宁”的历史沿革

南宁,简称“邕”,别称绿城、邕城,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古代属于“百越之地”,史称“百越, 秦朝属桂林郡辖地,汉朝属郁林郡领方县辖地,三国属吴国辖地,东晋为广州晋兴郡晋兴县,是南宁建制的开始,唐贞观六年改为邕州(南宁简称“邕”),元朝为南疆安宁改名南宁,并一直沿用至今。

(二)南宁及其附近地区的自然环境

根据《贝丘、大石铲、岩洞葬 —南宁及其附近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中国物馆馆刊》2011年第7期)介绍:“南宁及其附近地区主要是指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以南宁市城区为中心、包括所辖的 横县、隆安县、武鸣县及崇左市的江州区、扶绥县、大新县、龙州县、宁明县等地的一个相对独 立的地理单元(图一)。其北、南、西三面被低山陵环抱,大明山横亘于北,西大明山耸立丁-两, 南和东南为四方岭和十万大山余脉。地貌特点是以低山、丘陵、台地和冲积、溶蚀平原为主,靠西 部的左江、右江流域一带多为岩溶地貌。境内河流纵横,左江、右江、邕江、郁江穿流其间,武 鸣河、良凤江、八尺江、青龙江、镇龙江、黑水河、水口河、平而河、丽江、明江等大小支流密布。大部分地区处在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水充沛、气候温热。宽广的水域、 广泛分布的丘陵和河谷平地、适宜的气候为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正是因为南宁及其附近地区拥有十分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因而在距今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成为人类生活首 选之地和理想的家园,并创造了极具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史前文化。以顶蛳山遗址为代表的贝丘文化,以大龙潭遗址为代表的大石铲文化,大致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开始出现的富有地域特点的埋葬习俗岩洞葬,为该地区先秦骆越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广西邕陶的来由及其历史演变与发展(一)插图

(三)南宁及其附近地区史前时期的总体文化特征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李珍发表《贝丘、大石铲、岩洞葬 —南宁及其附近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中国物馆馆刊》2011年第7期)介绍:“ …贝丘、大石铲及岩洞葬所代表的三种文化是广西史前时期最具时代特征、极富地方特色的三种文化类型。南宁及其附近地区则是这三种文化的中心和主要分布地,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传播。…贝丘文化中心在南宁市区以东至横县的邕江流域;大石铲文化中心在南宁市区以西的左江与右江汇合处的三角地带;岩洞葬文化则在大石铲文化中心区域北部和南部。从中大致可以看出南宁及其附近地区史前文化的中心有一个从东往西迁移的过程。…总体来看,它们应同属于一个大的文化系统,且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它们共同构成了广西南部、西南部地区一个完整而连续的土著文化系统。”

广西邕陶的来由及其历史演变与发展(一)插图1

(从上图广西河流流向分布,可以窥探出各地区文化的影响与交流)

“贝丘遗址是广西新石器时代的一种主要文化遗址类型,主要分布在江河两岸的,是我国内河淡水性贝丘遗址的代表。自1963以来广西已发现40余处贝丘遗址,其中有90%遗址集中在南宁市所处的邕江流域,是广西贝丘文化的中心区域。主要堆积为螺壳,并有大量水陆生动物遗骸,经济生活以采集、捕渔和狩猎为主,主要的文化内涵包含大量陶器、 石器、骨器和蚌器以及数量众多的以屈肢葬为特点的墓葬。除顶蛳山遗址外,代表性的遗址还有南宁豹子头、横县西津、秋江、扶绥江两岸、敢造、邕宁长塘等。”

广西邕陶的来由及其历史演变与发展(一)插图2

“大石铲文化中心在南宁市区以西的左江与右江汇合处的三角地带,主要位于靠江河湖泊的低矮坡岸上,密集分布左江、右江与邕江交汇处的三角地带,出土的石铲数量、器形最为典型,是大石铲所代表的原始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域,年代要比贝丘遗址的年代要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年代大约距今5000-4000年。主要代表遗址有大龙潭遗址。”

“岩洞葬文化则在大石铲文化中心区域北部和南部,集中分布在本区域西部边缘的左江中上游地区和右江下游的一级支流武鸣河流域,主要有武鸣弄山、岜旺、隆安金鱼山、大新歌寿岩、龙州更洒、八角岩等。岩洞葬分布区均为岩溶地貌较发育的地区,四周峰丛林立,间有洼地。岩洞葬的葬地大多数选择在山脚、山腰,也有的选择在悬崖峭壁上、较隐蔽和人迹罕至的天然洞穴。”

(四)南宁及其附近地区史前时期文化演变的动力

根据《广西邕宁县顶蛳山遗址出土植硅石的分析与研究》(作者:赵志军 吕烈丹 傅宪国 《考古》2005年第11期)介绍:顶蛳山遗址第四期遗存(距今6000年左右)堆积中发现了数量可观的稻属植硅石。说明当时先民已经能够种植稻作农业。磨制大石铲生产工具进一步推进了稻作农业的发展。人们为改变单一的渔猎采集的生活方式和远离自然灾害,寻找适合种植水稻的地方开垦土地,逐步从河流域两两岸向丘陵山地迁移和发展,进而推动骆越先民从邕江流域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传播…..

广西邕陶的来由及其历史演变与发展(一)插图3

     (五)南宁及其附近地区史前时期的年代划分

我国的先秦时期通常是指秦代以前,即夏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先秦之前是史前时期,即原始社会时期,包括考古学分期中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根据相关考古资料,各相关遗址年代分期如下:

广西邕陶的来由及其历史演变与发展(一)插图4

   (六)南宁及其附近地区史前时期陶器文化的总体特征

“陶器上,贝丘文化中的陶器较为原始,多为夹砂粗陶,胎厚,烧制的火候低,易碎;陶色以红褐、灰褐为主,少量灰黑陶;器表纹饰以滚压的绳纹为主,少量篮纹、刻划纹;器形主要为直口、敛口或敞口的罐和釜类,器体较大,多广口、深腹、園底。

广西邕陶的来由及其历史演变与发展(一)插图5

大石铲遗址或地点中与石铲共出的陶器(片)很 少,有限的发掘报告中均未有陶器的器物图,但从报告中对陶器的描述来看,陶器多夹细砂,胎体较薄;陶色以灰黑、红褐、灰褐等为主,纹饰多为细绳纹;器体较小,器形多为侈口、鼓腹、園底的釜罐类。

岩洞葬的陶器多为夹细砂陶,少量泥质陶或近泥质陶,陶色以红褐、灰黑为主,但颜色多不均匀,同一器物上多混杂有多种颜色;器表绝大部分饰交错细绳纹,少量刻划纹。陶器中流行園底器、三足器和圈足器,以園底器和三足器为主。

广西邕陶的来由及其历史演变与发展(一)插图6

从陶器的制作方法、纹饰及器形等来看,三者间还是有一定的共性。陶器均以夹砂陶为主,陶色以红褐、灰褐、灰黑等为主,器表纹饰主要是绳纹,少量刻划纹,绳纹多采用滚压法从口至底经多次滚压而成,部分交错:器形主要是園底的罐釜类。岩洞葬中较常见的高领陶罐(釜)。顶蛳山遗址第三期,横县江口遗址中就已出现, 刻划纹在西津等年代较晚的贝丘遗址中也存在。岩洞葬中的陶器特别是与顶蛳山遗址第四期文化遗存的陶器在器形、纹饰上有较多的相同或相似,关系极为密切。”

转载请注明:五色陶 » 广西邕陶的来由及其历史演变与发展(一)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