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汝瓷,关于天青,真的有太多美好的文字,从古记载到今,汝瓷也一贯保持着她的神秘,传奇,高冷,但那都是历史的故事,似乎与我们无关,偏偏汝瓷又牵动了我们千丝万缕的情愫,无关也有关了…….
因为烧柴窑的原因,无论是试验一款新的胎土,还是釉料,都要经过几十上百次的试烧,才能相对稳定,大概是2014年,我们开始初步试验调配原矿的汝瓷釉,第一款釉色就是天青,仅是胎土的选料,就试了20多种,耐火度,密度,上釉后的显色度,都要达到最佳状态才能取用。釉料中的关键原材料—玛瑙,也同样是各种试烧,从河南汝州的玛瑙到辽宁的再到内蒙、新疆的……..一次次的调配试烧最终确定了配方,即使是这样反复试验,对于天然原矿的材料而言,瓷的釉色也没有绝对的稳定,尤其是影响柴窑窑内气氛的还有天气,温湿度,这些不可控因素,但让人为之着迷的,也正是柴窑的这些不可预料。我们的汝瓷,本质上来讲,只是用了传统的原材料配比,尽可能的去还原一种瓷的制法,只有温度是不同的,据史料记载,宋汝瓷的烧制温度是1200度,而我们柴窑温度高达1300以上,这也是从实用器的安全层面考虑,但温度越高,变化越大,成品率就越低,釉面呈现的是亮光,这也不同于宋汝瓷釉面的哑光效果……
在产品丰富的当下,仿烧的汝瓷真的是百花齐放,也有人乐于各种对比,拼文化,拼专业,拼权威,好似是要把宋的汝瓷也比下去一般,每当有人试图跟我探讨这些的时候,我往往没有太多表达,一是没有发言权,二是我们也只是想做做自己心中的汝瓷来满足自己对宋汝瓷的意淫而已,还没有提升到做文化那么高升的境界,所以,做就是了,话多了不见得是好事!
汝瓷出世的宋,多么神奇的朝代,正是因为各种文化背景的交织,文人思想和匠人精神的高度结合,才诞生了汝瓷这样的奇葩。色如雨过天青、釉中气泡寥若星辰,色随光变,无一不是与天象有关,这也正是宋代文人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的印证。一句雨过天青,被念到像流行歌曲一般通俗,而我们究竟要怎样去看到北宋的天到底是那种青?事实是传世的宋汝瓷,天青釉的釉色也并不一致,更别说后世的仿汝——明代仿汝瓷釉色灰青闪蓝,满布细碎的纹片,对光斜视,可见釉面泛起橘皮纹;清代仿汝瓷釉面光亮,釉水较薄,胎壁较厚,釉下气泡较多,颜色偏深,带蓝光等等这些记载,也正说明汝瓷是后世对宋汝瓷审美高度的追求,那么只管自己默默追求就是了,何必硬要靠到宋汝瓷的边上去蹭热度?这个时代的公平,正是我们都可以做自己,保留传统技法,结合当下审美,才能让艺术的美繁衍生息!
天然的矿物,陶土,成于窑火,那怕不是百分百完美,也是自然的本真,柴窑烧制的汝瓷,最值得玩味的大概是随着时光流逝呈现出的开片,只有窑火才能赋予天然矿物于灵魂,使它们鲜活灵动起来,从出窑那一刻开始变化和生长,汝瓷的开片,经茶汤滋养呈现不同颜色的线条,随着时光流逝,釉色也变得更加温润柔和…….
高温柴窑烧制和原矿釉料的特殊性是烧制后出现的各种瑕疵,炸裂,缩釉,釉面杂质,而这些无一不透着自然的本质,陶瓷是无法被降解的,所以每一件瓷器,无论以怎样的形态出窑,都注定是永恒的存在,真正有灵魂的瓷器,是人与窑火共同创造的作品,是没有善恶美丑之分的个体……..
usetao.cn/wp-content/uploads/2020/10/wxsync-2020-10-fb04f281aa9e7766d5da7d8ac959446f.jpeg” />
转载请注明:五色陶 » 玛瑙入釉,色随光动 |观尔大器|会呼吸的汝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