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这几年很火,火到天目横行。
什么是建盏,什么是天目,非资深盏友哪分得清楚,无不感叹:建盏的水太深了!
是建盏的水太深了吗?其实不是,是天目和建盏长的太像,大家无法认知而已。思考再三,鹧鸪君决定还是和大家掰一掰这二者的关系吧,厘清建盏背的黑锅,洗一洗建盏的恶名。
建盏:天目的真身
认识天目之前,必须把建盏的问题搞懂。
倘若不知道什么是建盏,那就更无从谈天目。对天目的无知,从根本上讲就是对建盏认知的错误造成的。倘若明白什么是建盏,也就不会对天目盏而不识。
换言之,建盏是天目的真身,天目是建盏的化身。
什么是建盏呢?
对于宋代而言,建盏指的是在福建路建州瓯宁县禾供里水吉街池墩村(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池中村、后井村一带)建窑出产的茶碗,这里早在晚唐五代十国时期仿龙泉瓷生产青瓷,但是烧着烧着瓷器就变黑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是这里的瓷土含铁量高,当龙窑窑温达到一定高温的时候,胎釉中的铁变成了液态,被还原晶析后,在茶碗的表面形成了精美的斑纹,除了有乌金釉、茶叶末釉、柿红釉外,还有兔毫、鹧鸪斑、异毫盏等斑纹,窑工们不断掌握了胎土、釉矿的成分特点,不断改进龙窑的结构,不断提升烧造技术,加上瓯宁县境内的北苑龙凤团茶的需求,建窑专一生产的用于点茶所需的茶盏,在整个瓷器发达的宋代占据了茶盏第一的行业地位,这在其它窑口中是少有的,一个窑口只生产单一产品,只有建窑做到。
建盏在宋代时期是发展的顶峰,一度有幸以“官搭民窑”的方式为皇家和官府生产制作御用建盏,在宋代窑口中这是最高的荣幸。汝瓷自从诞生以来至今之所以如此金贵,就是因为它从诞生之初就是御窑的性质。建窑建盏发展到元代,因为朝代更替,开始走向没落,在明朝朱元璋时期,因为龙凤团茶罢贡,建窑建盏彻底走进了历史,烧制了近六百年的窑火彻底覆灭。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窑又开始复烧,国家组织专家进行技艺恢复,再次在建阳水吉镇池中村将建盏的历史掀开了新篇章。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复兴,传统工艺品再次走进百姓人家,建盏从业者的规模也不断加大,大量各色建盏产品再次走进了市场。
建盏的恢复,除了得益于上个世纪国家传统名瓷工程,同时也得益于近年来政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评选,建窑建盏双双入选,并在市场的商业化运作下驰名海内外。政府为了告诉客户什么是建盏这个问题,由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为首的9个官方组织、单位参与制定了《福建省地方标准DB35/T 1739- -2018地理标志产品 建盏》,并于2018年5月5日实施。这份标准结合了建盏传统烧制技艺,规定了建盏的相关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等,是当代建盏生产制作的基本纲领。
这份建盏标准的文件中,其中最为核心的是这几个问题:
第一,建盏的产区及原料问题。标准文件中严肃的指出,建盏指的是在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现辖行政区域内,采用产自保护区内的黄泥、粘土。红士、轴石、草木灰等为主要原料,按本标准规定的工艺生产,符合本标准要求的黑釉茶盏;
对于建盏的胎泥,以黄泥、粘土。红土为坯料,经筛选、冲洗、球磨(淘洗) ,炼泥、陈腐等工序制作,用于坯胎成型的泥料。
对于建盏的釉浆,以釉石、草术灰,经淘洗,搅拌、过筛、筛分沉淀弃水,配制成的乳浊液,用于在坯胎表面施釉的浆料。
同时,不仅定义了建盏的主要原料须产自保护区内的黄泥、粘土、红士、釉石,辅助原料为草木灰、松柴,还给出了胎泥化学组分含量的具体规定,制定了详细的数据值范围。
第二,定义了建盏的品类和器型等,这些是建窑产品特有的属性之一。将建盏分为了兔毫、油滴、鹧鸪斑、乌金、曜变和杂色六类产品;器形分为敞口盏、撇口盏、敛口盏和束口盏四种;按口径分为小型盏(口径小于10cm)、中型盏(口径在10cm~20cm之间)、大型盏(口径大于20 cm)三种规格;按外观缺陷不同,又将建盏品质分为优等品、一等品、合格品三个档次。
《福建省地方标准DB35/T 1739- -2018地理标志产品 建盏》是在建盏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的基础上,给出的当代建盏的官方标准。这个标准体系的建立,非常权威的回答了什么是建盏,从原料上、工艺上、品质上等多个维度,规定了建盏生产制作的要求,这为建盏地理标志产品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对建盏的保护和发展既是“护身符”,也是“紧箍咒”。
也就是说,正宗建盏,需满足产地、原料、工艺、品类等四项最基本的要求,这也是为何建盏的标签是建阳,建盏的属性是铁胎,建盏的工艺有基本要求,脱离这些谈建盏都是无稽之谈。所谓“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指的就是特产,如果脱离了建阳生产制作建盏,其“特产”的意义何在?实际上,市场上也存在将建阳的泥料、釉矿运输到外地进行建盏生产,这种情况探讨也无意义,毕竟其原料正宗、工艺正宗的前提下生产的必然还是建阳建盏。倘若说,探讨在德化生产紫砂、宜兴生产建盏、建阳生产白瓷、景德镇生产龙泉瓷,这种颠倒概念的运作方式有意义吗?所以,建盏离不开建阳,离不开水吉,这是建盏的家,建盏的根,建盏的归属地。至于说,建阳生产的建盏就一定是“建盏”吗?后文鹧鸪君也会谈到。
建窑建盏在宋代就是非多,谁让它太红呢!
这个是非来自于市场受众的喜爱,其他窑口也争相模仿生产建盏,当下的专家把这些模仿建盏的窑口以及产品称之为建窑系,以及建窑系产品。虽然存在争议,但至今也无定论。
东张窑仿建盏茶盏
建窑一直被模仿,但是从来没被超越。建窑系窑口主要分布在福建省范围内,自北宋时期开始,尤其到了南宋时期,模仿的窑口逐渐增多,品质也越来越精湛。广为人知的主要是距离建窑地理位置比较近的南平市延平区茶洋窑、南平市武夷山遇林亭窑、福州市福清东张窑。在这几个窑口中,武夷山遇林亭窑产品斑纹采用二次施釉或复烧方式,展现类似于建盏的斑纹,属于自创风格,其产品只能说归类到黑釉瓷系,非建盏的铁釉窑变系。真正模仿建盏并比较接近的是茶洋窑和东张窑。二者原料含铁量接近但低于建盏,烧制的年代也都晚于建窑,所以在器型和斑纹上都模仿建盏,用意也在于抢占市场。尤其是茶洋窑,产区分布广,烧制时间长,产品线丰富,一些茶洋窑兔毫盏较接近于建窑建盏,也走水运流入日本,被日本称之为“灰被”;东张窑则主要满足海外市场,胎质含铁量较低,工艺粗糙,胎色偏白,釉色上虽然也属于黑釉瓷,但釉色几乎达不到乌金的效果,普遍带蓝,兔毫斑纹的结晶明显弱于建窑建盏,这与其含铁量较低关系造成。东张窑产量十分巨大,上釉风格粗犷,产品成品率较高,品质一般,在日本被称之为“幅州盏”,是历史上模仿建盏量最大的窑口。
但是这些国内的窑口生产的产品,在历史上因当都没有被称之为建盏,应当都有着他们自己的名称,顶多被称之为黑釉茶盏,或者乌盏。这点在历史文献资料中就得到清晰的验证,也没有哪一个建窑系窑口称自己产品为“建盏”。
天目:建盏的化身
天目又是什么?又是怎么出现的呢?真是说来话长,这与建盏东渡日本之后的发展有关。
天目与建盏扯上关系的源头有这些说法。一说是宋元时期,来华日本僧侣聚居在浙江杭州天目山一带的寺院,学佛期满回日本时,受这一带寺院禅茶的制度影响,将茶和建盏带回日本,久而久之日本人把这种从天目山带回的建盏称之为“天目”;还有另一种说法是,油滴建盏卵状斑纹有如夜空中的星星,而日语将天上的星星发音读成“天目”,故而日本人将带这种油滴斑纹的建盏称之为“天目”。无论是哪一种说法,其实都证实了一个事实,天目是建盏在日本茶碗历史上出现的一种称呼,是建盏东渡日本后名字的日本化。
天目是日本对建盏的一种称呼,但是日本关于茶与茶碗的各种典籍中,建盏、天目等名称十分烦乱,应当是日本历史上因为地域差异、信息错乱等原因造成的对建盏不同的称呼,或者各有所指,例如将中国的吉州窑木叶盏、玳瑁盏、贴花盏等都称之为天目。至今已经普遍认为,天目就是日本人对建盏的称呼,已经没有办法区分日本人所说的天目与建盏的差别。正是这一影响,在陶瓷学术上,国际上对黑釉瓷的称呼,也按照日本“天目”发音,因此天目又包含了诸多品种,建盏反而也成为了“天目”的子集,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学术概念。
但是近现代,对于“天目”的含义也有了新的变化,那就是:按照建盏的斑纹和器型,使用非建盏的原料,采用其他工艺,模仿生产制作的建盏斑纹的瓷器,称之为天目杯或天目盏。
这种变化的始发地是日本。原因在于自从建盏流入日本后,受汉文化影响以及佛教禅茶的影响,日本人对建盏的痴迷使得日本人也尝试着烧造这样的茶碗。因此,有文献记载,宋代既有日本人来建窑学习建盏烧制技艺,并回国后烧制,在濑户烧制成功,故而称之为濑户烧,受天目称呼的影响,日本人把仿制建盏烧制而成的茶碗也称之为天目。并且烧制的产地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带有日本特色的天目出现,最终形成了日本自身的风格。
但是天目近代的影响扩大主要在台湾,从晚清开始到二战时期,台湾不断被日本殖民统治,日本的茶文化也在日本蔓延,这种天目茶碗的烧制在台湾也得到了生根发芽,这也是为何天目杯/盏在台湾有着广阔的影响和市场,与这段历史有着巨大的关系。日本也出现了诸多陶瓷匠人加入到天目杯的烧制中去,毕竟在台湾有着一定的市场,或者产品流向日本。在此过程中,日本天目烧制技艺在台湾广泛得到传承和发展,台湾陶瓷匠人利用胎土中金属的比例进行人工胎釉合成,较为成功的烧制出了人们想要实现的天目盏斑纹,完全颠覆了铁系釉自然窑变的规律。
近年来这种技艺也广泛传入大陆,造成化工釉横行,产地主要在景德镇和德化,利用金属配比,对瓷器的胎土、釉水进行增加添加剂,从而达到窑变所需的金属含量,产生斑纹丰富的色彩和光泽,在烧制技艺上也借助工业化手段,不断使用电烧、气烧,微电脑控制窑温,成品率几乎接近全品,每个天目盏也都摄人心魂,夺人目光。对于那些对瓷器没有研究的人而言,这种斑纹的生成几乎难以想象!
因此,从天目的发展历史分析即可发现,天目源于日本人对建盏的仿烧,并传入日本,得到创新,从而进一步传入或影响大陆,在工业化的影响下,陶瓷匠人不断利用科学的技术,人工合成陶土的金属含量配比,最终实现了天目盏的精美斑纹。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建盏与天目的关系。建盏对产地和原料有着严格的标准,只有在这个标准内的生产或者创新,烧制的产品才是建盏,尤其是原料的要求是最基本的要求,必须是建阳行政区域内保护区内的原料生产的才是正宗的建盏。反之,在建阳之外采用人工技术合成的胎釉烧制的类似建盏的茶碗则称之为天目,二者在原料、技艺、品质等等方面都存在着根本的差异。
但要特别说明的是,建阳地区生产的建盏就一定是建盏吗?答案很显然不是。建阳地区生产的建盏也存在着天目化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受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那些没有掌握建盏烧制技艺的匠人,利用天目盏烧制技术,采用建阳的胎土,使用非建阳的釉水烧制“建盏”,完全是披着建盏的外衣的天目,属于新时期的天目。尤其是一些所谓的大师,采用资本市场割韭菜的战术,利用自身的影响和资源优势,大行其道,颠倒黑白,利用小白盏友的无知收割经济利益。这从根本上考验着盏友对建盏的认知水平,同时也是对建盏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不得不说,建盏与天目的认知,是盏友对建盏认知是否专业的试金石,是盏友成为建盏方家的一道门槛,更是考验着建盏从业者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是否具有良心和职业操守的道德卡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