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玩建窑建盏的盏友,对武夷山遇林亭窑、南平茶洋窑、福清东张窑应当都不陌生,有学者把这些窑口统归为建窑系。
笔者致力于建盏文化研究,也时刻关注着这些窑口的变化和发展。武夷山遇林亭窑早已当做建窑遗址一部分列入武夷山双遗产景区,已经保护起来供游客参观;茶洋窑历经多次考古挖掘,也开始有匠人恢复烧制仿品;东张窑不仅也有恢复烧制,窑址近来又被封闭,再次进行考古挖掘,要建成窑址景区,供旅游参观。
从一个朋友处听说业界又新出版了一本关于茶洋窑的书,请他代为购买一本拜读,不想他直接买了一本送我。欣喜中,花了两天时间读完了这本200多页的专业书。
这本书名为《灰被天目·福建茶洋窑》,2020年1月出版,杨惟喜主编,赵永著述,二人都是南平地区茶洋窑产品的资深收藏家和研究者。所以,他们怀着对家乡山水一草一木的热爱,对茶洋窑的无限热情,为茶洋窑奉献了自己的力量,几经易稿,有了这本书。
我也怀着对茶洋窑的敬仰和学习的态度,通过阅读这本书,仿佛回到了八百年前的茶洋,一探这一小小茶盏在茶洋走向日本的概貌。
作者似乎意图从两个层面来展现茶洋窑的真实信息。第一层面是文字内容展现,用过三篇引言、九篇正文、六篇附文的结构,由表及里,由浅及深,引经据典,全面展开茶洋窑的论述,一些称呼的考证,故事的描述,历史的传承,把茶洋窑过去八百年的前世今生做了一番梳理。尤其附文茶洋窑考古挖掘报告摘要,充分展现了茶洋窑的历次考古挖掘成果。但此书正文的一些内容、观点、推测,着实体现了作者对茶洋窑的深厚研究和理解,一些观点新颖,论述磅礴,内容充实;第二个层面是通过图片和图解的方式。在书中,作者通过大量茶洋窑精品作品图片,以及精准、详细的图解,展现了茶洋窑作品的神韵,也从侧面为文字内容做了图片说明,可谓图文并茂。而书中的这些作品,都是来自茶洋窑资深玩家们收藏的精品,不同时期,不同器型、斑纹的茶洋窑作品,全部通过图片和图解方式展现,藏品可谓都是茶洋窑的精髓产品,极具代表性意义。这对图片对于研究茶洋窑的盏友而言,是最直接的参考资料,也是最有用的工具书。
这本书的意义还在于,作者通过对茶洋窑传世作品在日本的发展脉络,梳理出了茶洋窑茶盏一些方面的清晰发展脉络。国内历史文献资料对茶洋窑的记述几乎空白,而对茶洋窑茶盏的研究,不得不借助日本相对丰富的茶洋窑文献资料。因此,作者通过深入广泛研究日本茶盏文献,梳理出茶洋窑茶盏的记载,正是基于这方面的入手,作者不得不将日本广为熟悉的“灰被天目”概念引入到此书中,这也是为何在书名中不单纯以“福建茶洋窑”研究为名,而冠以“灰被天目”为名的原因。通读此书,你会明白作者的用心良苦。
作者还大胆的给出了一些观点,例如:茶洋窑的深腹宽底的器型特色,不正是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对御用建盏的要求,那么是否也可以断定,御用茶盏就是茶洋窑盏?因为这类盏式为茶洋独有;又如,作者对天目称谓的观点认知。历来我们都认为是源于天目山之缘故,日本人从这将建盏引入日本,故而被称为天目,但作者给出的结论是:日本人以“天目”来称天上的星星,是指“天空的眼睛”,恰巧与天目山重名而已,日本所谓“天目”盏,是指建盏特有的斑点犹如夜空的星辰;再如,对茶洋窑的绿黄釉产品的介绍,几乎颠覆了人们对茶洋窑产品的认知,原来茶洋窑的产品体系中,也烧制出一款如唐三彩一样绚丽的产品!
茶洋窑与建窑的关系自然是需要做一番对比的研究,而作者除了这方面的研究,还更加深入地将茶洋窑与珠光青瓷做了深入对比研究,以及刻划花与彩绘工艺,到了明清时期,茶洋窑烧制青花的情况。遗憾的是,此书没有展开茶洋窑与福清东张窑产品的深入对比,笔者认为这二者的对比研究有着广阔的空间。
如果你想认知茶洋窑,此书不妨是最好的入门工具书。如果你想收藏茶洋窑作品,此书是茶洋窑历史和文化的经典之作,收藏茶洋窑应当读一读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