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建窑建盏自北宋前期开始,一直持续到南宋,作为龙凤团茶的最佳茶器,从众多茶器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宋代皇室御用茶器。因此在宋代建盏当中,带有底款“供御”、“進琖”、“圣”等建盏被认为是建窑生产制作进贡给皇室御用之物。根据研究认为,宋朝政府在对建盏的需求方面,采用的是“有命则贡、无命则止”的政策。意思就是,建窑是民办的私营企业,其生产不受政府管控,每当宫廷需求御用建盏时,由官方向窑厂下订单,确定数量、品质、价格、时间,然后在政府有关代表监督下,窑厂最终完成订单任务。而没有订单的时候,这些民窑生产一切自主安排。在古代,这是相对于官窑生产的另一种御用产品生产方式,但凡能够进入政府采购名单的窑厂,无不说明了其生产实力。
时过千年,建窑御用建盏在生产过程中有着哪些不为所知的往事呢?而这方面的文献资料几乎全无,只能间接的从宋徽宗《大观茶论》只言片语中,挖掘出一些来自对御用建盏标准的最高指示:“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燠发茶采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宽,底深则茶宜立而易于取乳,宽则运筅旋彻不碍击拂,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宋徽宗对御用建盏,从盏之斑纹、尺寸大小、高矮等发表了重要的意见。可想而知,在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以宋徽宗为代表的高层对御用建盏的生产应该有着更细致的指示,只是历史未能保留这些文献资料而已。
因此,我们只能从建窑遗址的一些现象上去寻找答案,解开御用建盏生产的一些谜团。目前,在建窑遗址地关于宋代皇室御用建盏的现存的现象主要是两点:
第一,在建窑芦花坪、牛皮仑、大陆后门等遗址地,普遍出土有“供御”、“進琖”等御用款识底款底足,只是数量不是十分巨大。相反,这些区域发现带有“供御”、“進琖”等款识的反字阳文垫饼比较多。这个现象说明,当时管理机构在选择窑厂时,选择了在建窑几个片区内生产技术最好的窑厂中都有下单生产,也间接说明了御用建盏生产数量比较大。但是需要矫正一些专家错误的认知,他们认为御用建盏烧制窑位是在龙窑中部位置,但实际上,从出现垫饼的区域来看,大多出现在龙窑前段区域,尤其是窑头部分,垫饼主要出现在这些部位。很有可能说明一点,当时御用建盏的烧制位置应该是在龙窑前段,尤其是窑头位置,而并不是中部窑位。
第二,在池中村村尾通往205国道的村路,以及与村路一墙之隔的原建阳国营碗厂内,这一片区域内发现了大量的宋代建筑,出土了一些相当精美的宋代砖块、瓦片,以及一些建筑的构件,例如瓦当,带有龙斑纹的建筑构件,石狮子等构件碎片。更重要的是,这片区域内出土还大量出土了带有“供御”、“進琖”等款识的宋代建盏盏底、建盏碎片,而且质量上层!研究者认为,此地正是宋代御用建盏的仓库所在地。此地毗邻之处,也正是南浦溪流经之处,此地也是御用建盏走水路的码头。虽然此地现在205国道穿境而过,但当地人依然称呼此地为码头,既是沿用古地名的缘故。
上海博物馆馆藏“進琖”款识建盏
目前,宋代御用建盏全国仅上海市博物馆存有一件“進琖”款识建盏,而民间收藏有数件,日本未有相关宋代御用建盏,可谓存世量十分稀少。对于宋代御用建盏的生产管理,我们只能从建窑遗址现存的现象中去研究。根据以上两点现象,鹧鸪君认为宋代御用建盏在管理上应当存在这些情况:
第一,应当有专门的职能机构和管理人员负责御用建盏的生产。宋代御用瓷器的管理制度是什么样呢?如果是官窑,朝廷出钱出物招人建设官方窑口,生产皇家或朝廷所需瓷器。其管理,在北宋由匠作监负责,南宋时由修内司负责。这在南宋出刊的《坦斋笔衡》中既有记述:“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彻,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俟矣。”但是建窑是民窑,御用烧制订单应当是统筹安排,必有专职人员负责此事,有如明清时期的督窑官。而这个专职人员很有可能由福建转运司派专员负责,与北苑茶园事同属福建转运使领导。御用建盏专员则专职负责皇家御用建盏的烧制、选择、进送等一切钱财和事务。在选人任用上,此人应当熟悉建盏生产的诸多环节。可惜限于文献资料,无从查考该机构之名和职员岗位。但肯定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这一事务,这是毋庸置疑的。宋代冗官冗员,但凡一事必有一人负责,何况这是皇家御用之物!
第二,应当有专门的办公和御用建盏仓储地点。既然有专职人员,就应该有专门的办公地点,而这个地点不可能设在窑厂内,在哪里呢?这个办公地点应该就是池中村村尾挖掘出宋代建筑构件和御用建盏底足的地方。这里在当时应该是专职官员办公、居住和御用建盏的仓库所在。所以,这里出土的宋代建盏构件等级能够如此之高,宋代砖块和瓦片、瓦当,以及装饰纹路,无不说明这里在宋代时期是重要机构所在,不妨把这里可以命名为朝廷管理御用建盏的“御用建盏驿站”,否则这片区域内出土的物件的存在无法解释。只是这一片局部位置已经挖掘,还有大部分区域在工厂区内,有待考古挖掘。对于这一片的考古挖掘,一定有着惊人的发现!
第三,应当有着专门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流程。从宫廷下单,到挑选厂家,确定产品的规格、数量、交货日期、付款方式、赔偿方式,再到成品的挑选、储藏、包装、运输及送达验收,宋代御用建盏绝对有着自己一套成熟的管理和运作模式。
从遗址发掘情况来看,御用建盏在芦花坪、大陆后门、牛皮仑等窑址窑厂都有发现底足和垫饼,说明这几处窑厂的生产技术比其他窑厂高明,所以被选为御用建盏的厂家;御用建盏在器型上,从存世品来看,器型几乎为标准器,束口居多,注水线之上部分相对更坚挺、更薄,口径大小、足高正如宋徽宗所描述,比例更加和谐,这说明御用建盏的尺寸是按照宫廷标准进行生产制作;在成品管理方面则十分严格,出窑时次品、废品、瑕疵品御用建盏一律就地杂碎销毁,这也是窑址中为什么只有御用建盏碎片的原因,而没有完整的次品存在。毕竟在封建社会,没有批准而拥用御用之物,是犯罪行为。为了维护皇权,督窑官在次品销毁方面管控更加严格。但是合格的御用建盏从窑厂搬运到“御用建盏驿站”后,还将再次进行产品检验,再次将稍微瑕疵的御用建盏进行销毁,这也是为何“御用建盏驿站”御用建盏碎片和底足非常多的原因。
而负责评判产品是否合格,一定是“御用建盏驿站”最高长官,否则出了次品就是他的问题,产品一定是优中选优。从碎片和垫饼的数量来看,御用建盏的生产规模比较大,主要原因是宋代建盏的成品率和精品率低的惊人,如果不大量生产,无法挑选出成品和精品,更无法满足宫廷御用需求。最终,完全合格的御用建盏经过包装,搬进专门的仓库储存。至于是如何包装,虽无从查考,只能钦佩古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运输方面,水运是宋人的首选,最安全快捷,不得已才走陆运,此事应当也有专人负责。一路艰辛,可想而知!抵达皇宫后,经过验收,订单才算最终完成。如果验收不合格,没有完成订单,后果会是怎么样?真不敢想象!几百年间,这些督窑官顶着巨大的压力,周而复始地进行着御用建盏的生产管理。
因此,宋代建盏能有如此辉煌的成就,外因上与建盏被列为御用茶器应当有着一定的关系。但是更离不开的是,与督造御用建盏的管理者和窑工们辛勤劳动,推动建盏的产品创新,品质提升,有着巨大的关系,是他们将建盏故事和建盏文化推向了历史的最高峰打下了基础。不得不钦佩在当时生产条件如此低下的情况下,他们能生产制造出如此精美的高品质的建盏!
转载请注明:五色陶 » 宋代御用建盏生产管理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