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在宋代的各大窑口最为辉煌的时期,建盏脱颖而出,与点茶这一饮茶方式结合,已经不是简单的瓷器,更不是一个不起眼的茶器,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即:建盏文化。
那么什么是建盏文化呢?
建盏文化就是建盏自身厚重的发展史,在历史发展中曲折的演变。证据表明,建盏诞生于晚唐五代十国,进入北宋后,建盏作为与此茶结合的茶器,伴随着斗茶之风一并传入上层社会和宫廷,到了宋徽宗时期建盏发展达到了最高峰。南宋建盏也一度因为战乱而停滞,但是随着南宋国家的全面恢复而再次兴盛,作为全社会点茶的必须茶器,皇室和全社会依然都使用建盏点茶;入元以后,元朝统治者继承了宋室的宫廷文化,保持着点茶的喝茶习惯,建盏依然具有使用空间,只是社会大众开始兴起散茶,茶器的使用进入了多元时代。进入明朝以后,宫廷内依然保留有点茶的习惯,但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废除团茶改散茶,建盏与团茶的使命彻底结束,建窑的烧制从理论上而言伴随着市场的消失而停烧。明朝后期及清朝、民国,建窑建盏成为了人们研究茶器和古玩的知识点,实物在社会鲜有流通,认知错误百出。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组织遗址考古挖掘,以及八十年代进行烧制技术恢复。近年来,建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盏再次走进社会大众茶桌。建盏近千年的发展史,这在中国茶器中绝无仅有,可谓中国第一茶器。
建盏文化就是建盏与茶饼合而形成的点茶文化,并最终确立形成了中国点茶茶道,成为宋人生活四艺之一。六朝以后,开始出现茶器。到了唐代的“煮茶”时代,皇室用整套金银茶器用做茶器。入宋之后,中国进入了“点茶”时代,在选用茶器方面,暗合宋人所推崇的天人合一的建盏,与宋代各大窑口的茶器竞争中,自平民百姓、人文士大夫、皇亲贵族及皇帝无一而不推崇,成为自下而上备受喜爱的茶器。团茶、建盏为主要物件的点茶不断发展,以点茶为基础的煎茶、分茶也衍变而来。但看似繁琐而风雅的宋人点茶方式,将中国茶道推向了顶峰。中国点茶茶道也在这一时期形成,对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建盏文化就是宋代政治中贡茶制度与皇家定制建盏的结合,以及文人士大夫与建盏的诸多故事和情怀。宋代建立了完善的贡茶制度,在宫廷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朝廷中设立茶马司,专职茶马之事。伴随着宋代贡茶制度同期发展的是建盏的皇家定制制度。建窑虽然不是官窑,但“有命则贡”,皇宫内廷御用建盏则是建窑专门烧制的带有“供御”、“进盏”、“天圣”等款识的建盏,官府所用建盏则带有“监”、“监匠”等款识,皇帝和官府祭祀泰山则定制“东岳”款识建盏,品质都十分精美,这些款识成为现在研究建盏在宋代政治层面使用和影响的重要证据。
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热衷于以茶为研究的内容,尤其是以北宋宋徽宗为代表的《大观茶论》,著述为历代之最,作者身份为历代最高。此外,在文艺著作中,建盏在茶诗中也成为重要的吟诵题材之一,建盏成为宋代人文茶诗中最经典的饮茶代名词。建盏还给使用者带来了其他瓷器所不具有的快乐,使用建盏斗茶是宋代社会大众作为文雅的一种游戏,其实是茶人之间的快乐。而发源于唐代的寺院禅茶,发展至两宋已经成为制度,僧侣在日常中将点茶融入到修行之中,仅罗汉供需点茶就达到五百盏之多,佛教对建盏的需求量仅次于皇宫和官府。
建盏文化就是其特殊的场地优势下,借助卓越的制作技艺而生成的天然之作,包含着宋人独特的匠心和创新精神。建盏产自宋代的福建建州水吉池中村、后井村一带,故称建窑,被称为中国古代八大名窑之一。建窑专门生产喝茶所用之茶盏,故称其产品为建盏。因建盏产品釉面多呈现黑色,被列入黑釉瓷系,为中国黑釉瓷最高水准产品。胎骨乌泥色,敲打如铁撞击声,又称之为铁胎。宋代建盏采用龙窑烧制,经过繁琐的生产工序之后,釉面除了乌金、柿红釉、茶叶末釉等单一釉色外,形成了独特的釉面斑纹并被宋人所喜爱,成为宋代瓷器釉面斑纹审美追求之一。釉面呈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宋人称之为“兔毫盏”,斑点呈现卵状结晶体斑纹,如鹧鸪鸟胸前羽毛,宋人称之为“鹧鸪斑”盏,此盏流传至日本被称之为“油滴盏”,再有“异毫盏”、“毫变盏”宋人认为最难得到的建盏,至今也不知是何品种。但是当下备受推崇存世仅三件半的“曜变盏”,宋代并无记载。建窑建盏斑纹变化丰富,得益于建盏产地泥釉含铁量高,以及宋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成品率十分低下,是中国烧窑技术中最难的窑口之一。
建盏文化是中国古代瓷器东渐并与世界文化交流融合过程中的交流发展史。日本是中国的邻国,深受汉文化影响,建盏就有其中的因素。日本当下之茶完全保留着宋代的点茶法,其缘起为宋时,日本僧人追随唐代僧侣来华求佛,受宋代禅茶制度影响,回日本时候将中国的饮茶法——点茶,带回了日本。同时带回的还有中国的茶种和茶器建盏,这是建盏第一次在日本的兴起和传播,主要发生在两宋期间。其次,两宋时期对外海上贸易频繁。建盏作为宋代社会特殊的文化载体,也海传到日本、韩国、东南亚等海外国家和地区。进入元明时期,建盏作为此时日本将军幕府统治者所喜爱的“唐物”,带动了当时的日本贵族上流阶层的喜爱,将收藏和使用建盏为社会地位和修为的最直接体现,“曜变天目”估计是这期间流入。 这一时期,大量的两宋建盏遗物,被运送到日本,成为建盏进入日本的第二高潮时期。与此同时,自宋代开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建盏作为中国瓷器的一部分,其使用和影响也远播东南亚诸国、非洲及欧美,“南海一号”沉船考古发掘出的建盏,就是最为重要的例证。
当代建盏精神新内涵解读
建盏天生的品质,暗合中国儒释道精神内涵,成为宋人匹配与茶的绝配茶器。但在当下的建盏文化发展中,建盏所暗含的人格化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新时代特征。对建盏精神新时期的解读,是当代建盏人的历史使命。
笔者认为,“进取、包容、内敛、隐忍、利他”是当代建盏精神最佳解读,是当代建盏文化发展的新内涵。
其含义的具体解读为:建盏的成产必须经过千锤百炼之后,在千百个废次品中才诞生一只精品建盏,体现着不断进取的精神和正能量,是为“进取”精神;建盏釉色虽然绀黑,但暗藏着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等丰富惊天之作,单调之中却包含着极致,这是建盏的“包容”精神;建盏器型古朴,线条简洁,器型单一,釉色较为素雅,无不体现建盏的“内敛”,时刻提醒着喝茶人低调,切勿好高骛远,追求奢华,不求实际;建盏无论何种釉色,层次感强的同时,都暗含着若隐若现的斑纹,这是建盏“隐忍”的表现,若隐若现之中,暗含中庸之道,是对建盏人处世之道善意的提醒;建盏壁厚而重,虽为建盏的短板,但这却是在喝茶中对人不烫手、不汤口的最好保护,是为建盏“利他”精神。建盏虽笨拙,自我丑化,但却保护了茶人,这岂不是对奉献精神的呼唤?
其实,建盏精神内涵丰富,但是这五点精神内涵是最为可贵的价值体现,这是当代建盏人在把玩建盏之中,值得人们体悟和融合之处。
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占在建盏文化的肩膀上,膜拜先人遗留给我们的巨大建盏财富,除了继承建盏文化的精彩、伟大之处,更需要随着历史的奔流,在新时期的文化大潮中,如何舞动建盏文化这杆大旗,如何书写建盏文化的新内涵,如何发扬建盏文化的精髓,所有当代建盏人任重而道远,但又责任光荣。
建盏文化,再启新航程!
转载请注明:五色陶 » 什么是建盏与建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