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心印象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潘春芳教授陪同茶与艺术杂志主编季野先生采访紫砂艺人的回忆录,由于当时遇到人为原因,走访的原计划没有完成,实为憾身。现摘录刊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茶与艺术》杂志上的采访。蒋蓉
蒋蓉(中国工艺大师)朱辅导和朱师母待我好,真是像待女儿一样。有空,我经常去朱家串门,朱辅导总是让我看他珍藏的老茶壶,给我讲紫砂前辈的故事,有时也谈淡技术革新的事,朱师母知道我喜欢吃面食,就经常给我包馄饨,擀面条。自然,他们最关心的,还是我的婚事。朱师母几次给我介绍对象,还劝我要求不要太高,但他们知道我的个性,从来不勉强我。(摘录徐风著的花非花)
高丽君
高丽君(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在回忆和恩师在一起的日子,记忆犹新,历历在目。1958年我被聘任为小辅导。师傅跟我谈心:“小丽君(师傅总是这样叫我,因为我在他十名学生中年龄最小),你第一次带徒弟,有什么打算说给我听听。”我说:“我虽然和徒弟的年龄相仿,但一定会做个合格的辅导员,我会用师傅的绝招教学生。”师傅笑着问我:“师傅有什么绝招?”我说:“就是坐在一些接受程度较慢的学生处,用他的工具教其他学生。”没等我说完,师傅边笑边说:“你真是个小机灵鬼。这样做鼓舞这些学生的士气,不让他们有跟不上的理由。”师傅的指点,在我以后数十年的施艺育人中受用很深。
吴震
吴震(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我进厂不久即去南京艺术学院专修科学习,真正与朱可心熟悉是在求学期间下厂学习的时候。当时我们学生的感觉是朱辅导性格开朗,技术上不保守,能接受新事物。这从一件工具上可以说明,紫砂传统用的是木製转盘,可以说自明代开始一直沿用到现代,我们学校里当时用的是滚珠轴承为轴心的手动转轤,带到厂里后朱可心马上接受了,为此我们学校的孙文林、朱士杰、刘汝礼老师还特地送给他一只。一九八九年记。
曹婉芬
曹婉芬(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一九五五年我进厂工作即向朱辅导学艺,他对学生一视同仁,教技术毫不保留,他自己也作示范,让学生注意他的手法,可以说他一直做到离开这个世界,在他去世前的几年,还在家中捏椿头做假山。一九八九年记。
朱可心传承人朱晨瑶制
转载请注明:五色陶 » 制壶大家——朱可心印象(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