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心印象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潘春芳教授陪同《茶与艺术》杂志主编季野先生采访紫砂艺人的回忆录,由于当时遇到人为原因,走访的原计划没有完成,实为憾事。现摘录刊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茶与艺术》杂志上的釆访。许成权
许成权(南京艺术学院教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朱辅导在紫砂陶艺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与他平时勤奋好学分不开的,他教导我们(学到老,学不了)。他创作紫砂塑品时经常找名画家的绘画作品来观摹,因此他做的梅枝构图精练,疏密有致,没有一点多余的东西,他的作品很注意视觉美观,触觉舒适,竹节树椿都要讲究圆润,他一生追求创新,从来不以仿製一些传统的式样为满足,因此他的一生为紫砂陶艺创作设计了几十种新式样,如早为人们熟悉的云龙壶、松鼠葡萄壶、圆松竹梅壶、报春壶、万寿壶、彩蝶壶等等。彩蝶壶可说是朱傅导技艺炉火纯青的杰作,审美价值及实用价值都是第一流的。他创作的报春壶、常青壶、春色壶、翠竹壶、劲松壶、高婴壶等一种造型多种装饰更是紫砂陶艺史上的唯一创举,深受中外各界人士的欢迎。一九八九年記。
李碧芳
李碧芳(高级工艺美术师)朱辅导已离开我们四周年了,平时我在上班工作时,经常会想起朱傅导教我们技艺时的情景,他教授技艺时很严肃认真,平时却平易近人,从来没有一点师傅的架子,我记得在教一九七六年进厂的一批徒工时,朱可心早已是名闻中外的大师了,他仍是那样和蔼可亲。当时吴永成、高湘君等人学艺中遇到问题,只要打个招呼,朱老就拿着工具来指导了,因此年轻人都喜欢向他学艺。朱老与艺人们关系非常融洽,与施福生、王寅春、裴石民、吴云根、蒋蓉等技术上互相切磋,团结为亲兄弟。朱傅导的人品与他的众多的作品一样留给人们不可磨灭的印象。一九八九年记。
汪寅仙
汪寅仙(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我是一九五六年进厂学艺的,先是拜吴云根为师,学了不到二年,后来又转到朱可心身边学艺,一九五九年下半年,当时的厂长薛如友,有次厂里组织七、八人去南京博物馆参观,在南北曾院长(曾国藩的孫女)的支持下,将国家一级文物项圣思的桃杯借到宜兴仿制,这个任务交给了朱辅导,我也正巧在他身边,得到了这个宝贵的机会,为了保证文物的安全及起早带晚的多些时间制作,经厂方同意是在朱辅导宿舍里仿制的,他做我学,当时正值冬季,朱老穿件白大衣,每天工作十多小时,有时候要做到深夜二、三点,甚至到鸡啼才息手,朱辅导花了不少精神动脑筋想办法,总共花了四个多月完成了一件,式样和做工都达到了可以乱真的水平,做这件桃杯的时候是五十五岁,精力充沛,艺术上已成熟,仿制的桃杯也是他的得意之作。一九八九年记。
徐维明
徐维明说到的朱可心,“朱可心就是很随意的人,他穿的普通,做壶也不讲究工具,这个民间艺人,很少用尺子测量茶壶的尺寸,而是稻草芯,说也奇怪,却准的很。他竹叶贴的最好,我们现在贴竹叶都是用刀修的,他有个绝技,最后一道工序的时候,他就用他的小手指指甲切掉,这随手的一切,指甲盖的弧度刚好切出了竹叶的弧度,带着落拓的潇洒。”
朱新洪
朱新洪(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 回忆到爷爷朱可心时说 “爷爷是天生有艺术特点的人,他的手比工具更厉害,就像他的大姆指一弯正好是一个壶嘴的形状,所以做壶的时候只要把壶嘴放在大姆指上一靠,一个壶嘴就形成了。另外许多梅花和竹叶都是用手指节随手一按就把质感全部表现出来了。所以在一九五三年全国民间工艺观摩大会上,在没有工具的条件下,运用手的技术表现出高超的技艺。”
可心壶艺传承人朱晨瑶制
转载请注明:五色陶 » 制壶圣手——朱可心印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