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央视播放“国旗”和“国徽”电视节目,在“国徽”电视片中我看到了“国徽”的创作设计者高庄教授,他在创作中非常严谨,动手能力很强,工作非常敬业,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使我回想到爷爷(朱可心)、父亲(朱泽华)经常说到的高庄教授带波兰女学生来宜兴紫砂工艺厂创作紫砂陶艺的一些事。
1950年 林徽因与清华建筑教师高庄共同讨论国徽设计方案
解放初,宜兴紫砂艺人当时还是以个体生产为主,每家每户自产自销(和现在基本相近),1953年朱可心作为宜兴陶瓷产区的唯一艺人参加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会,受到了朱德总司令的接见,在北京和许多专家教授一起研讨新中国艺术发展方向。在此时间认识了很多国内有名的艺术家其中就有高庄教授,并与高庄教授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经常在一起探讨紫砂的技艺,回宜兴后就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开展组织成立陶业合作社,也就成为(宜兴紫砂工艺厂)的创始人,时任合作社副主任,相当于现在的技术副厂长。经常有工艺美术协会的领导来联系出国展览事情。当时高庄教授带波兰女学生叶亚宁来紫砂厂就是朱可心接待并安排在实习其间的生活和起居。
他来宜兴这段时间就造作设计了现今制壶人都仿制的—–《提璧》。
现摘录南京艺术学院陶瓷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潘春芳教授发在微信朋友圈上的一段介绍高庄教授的《提璧壶》:“这是发表在1980年《装饰》杂志上高庄原创设计并自己制作的《提璧壶》,这是1956年高庄带学生来蜀山紫砂陶业社实习时所作。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六十多年,但当时的情景却历历在目,我相信1955进厂学艺的“紫砂工艺学习班”的同学也有深刻的印象。当时正值初夏季节,蚊虫肆虐,高老每天穿着长袖衬衫,脚下是长筒雨靴,一直工作到深夜。高老是动手能力非常强的教授,解放初他奉徐悲鸿院长之命到景德镇进行"建国瓷"的创作研究时,就以独自一人完成瓷器的拉坯成型、修坯、装饰、施釉等全过程,而令瓷区技艺人员折服。因为当时一件瓷器是分不同工种分别完成的。
高庄教授制
顾景舟制
将高庄此壶与若干年后顾景舟大师所作的《提璧壶》相比,显著的区别是壶嘴的造型及细部处理上:高庄壶的壶嘴 呈五㮙形,线条稍硬,顾大师的壶嘴乃流线形。”
转载请注明:五色陶 » 提璧壶的设计者——高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