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宜兴紫砂的七老,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江苏省人民政府任命的技术辅导。他们开启了紫砂艺术史上的崭新时代。他们是任淦庭,裴石民、吴云根、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蒋蓉。除去各种人为因素,从艺术的角度和创新能力以及对陶瓷工艺的贡献等方面综合分析,朱可心名列第一,是首屈一指的紫砂老艺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朱可心艺术风格全面,精于壶艺,特别善于浮雕和堆雕捏塑,尤其以龙及秀竹为题材的作品最精。并且光器、花器、筋纹器、方器,壶、瓶、鼎、钵、杂件样样俱全。也是教学艺术家(1932年受聘为江苏职业学校窑科技师教学学生),更是宜兴紫砂工艺厂的创始人。培养了大批对紫砂艺术有贡献的艺术家 如:李芹仙、许成权、潘春芳、李碧芳、汪寅仙、王小龙、高丽君、范洪泉、谢曼伦、曹婉芬等等。
根据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南京艺术学院陶艺专业创始人),中国陶瓷艺术终生成就奖,著名陶瓷艺术家、教育家、享受国务院津贴的陶瓷系主任潘春芳,总结了朱可心在七大艺人中创造了好几个“第一”的历史性记录:
第一个夺取了国际大奖:1932年朱可心作品《云龙鼎》获得百年一度的美国芝加哥博览会“特级优奖”。
第一个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全国美术工艺观摩大会”上获得国内大奖。并受到朱德总司令的接见。(松鼠葡萄壶获得一等奖,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高庄收藏)
朱可心是第一个进入高等美术院校进修的紫砂艺人,1954年参加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民间美术工艺研究班”,聆听了黄宾虹、潘天寿的工艺美术理论。
第一个参与企业管理,1954年紫砂行业合作化后,即担任陶业合作社副主任职务,负责企业的技术管理工作。
第一个开发设计了一种造型多种装饰的系列产品,满足了人们的需要。(报春系列壶,松、竹、梅、柏、桃等等)
第一个创作设计的作品作为国礼赠送外国首脑。1972年可心梨式壶由周恩来总理赠日本首相田中角荣。
朱可心一生创作了数以百计的紫砂新品,其中许多是紫砂的经典之作,如云龙壶、圆松竹梅壶、报春壶、彩蝶壶、竹段壶等等。他一生中生活清贫,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培养艺徒及创新工作中去,他培养学生有独特的一套方法,所教学生基础扎实,技术水平全面,松竹梅柏样样精通,他对授业表现出严肃负责任的态度,能根据观察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深入的考察研究,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特点,看他们对哪一方面的兴趣高。决定重点传授梅、竹、桃、云或者筋纹等技艺给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技之长,相互之间没有冲突。例如传授给汪寅仙大师以桃和南瓜之类为特长,许成权大师以竹为特长,范洪泉大师以梅为特长,李碧芳以云和筋纹为特长,李芹仙以松鼠葡萄为特长,朱新洪以云龙浮雕为特长等等。这也是我国古代对人才培养的教育方式,叫量才而教。如《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在一篇奏疏中提出建议:“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士,数考问以尽其才。”这种根据学生情况培养人才的方法是比较科学的,也是从实际出发,使每个学生能各得其所,学会一门手艺。可见朱可心为弘扬了紫砂的文化艺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转载请注明:五色陶 » 因材施教———朱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