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雕塑《十八罗汉》
作者:王潇笠
世人对佛教的信仰,源于生活环境的熏陶,以及生存文化的滋养。佛在心中,更在世世代代流传的精神信仰里。文学艺术无疑是佛文化传播的土壤与载体,在佛教题材中,除了观音、弥勒等,罗汉便是最常见的题材了。
紫砂雕塑《十八罗汉》细节
作者:王潇笠
十八罗汉原本没有固定形象,是艺术家们凭借想象画出来的,现存最早的十六罗汉雕像在杭州烟霞洞,由吴越王妻弟发愿所造。而目前所知最早的十八罗汉像,则由为五代张玄及贯休所绘。
不仅如此,北宋大文豪苏轼在《自南海归过清远峡宝林寺敬赞禅月所画十八大罗汉》一文中,一一列举了十八罗汉的姓名。前十六位即《法住记》中所列十六罗汉名,而新增补的两位罗汉,第十七位是“庆友尊者”,第十八位则是“宾头卢尊者”。
紫砂雕塑《十八罗汉》细节
作者:王潇笠
直到清代乾隆年间,皇帝和章嘉呼图克图认为第十七位罗汉应是“降龙罗汉即迦叶尊者”,第十八位则应是“伏虎罗汉”,即“弥勒尊者”。由于是皇帝钦定,十八罗汉自此便以御封为准了。
他们分别是:坐鹿罗汉、欢喜罗汉、举钵罗汉、托塔罗汉、静坐罗汉、过江罗汉、骑象罗汉、笑狮罗汉、开心罗汉、探手罗汉、沉思罗汉、挖耳罗汉、布袋罗汉、芭蕉罗汉、长眉罗汉、看门罗汉、降龙罗汉、伏虎罗汉。
紫砂雕塑《十八罗汉》细节
作者:王潇笠
关于“十八罗汉”的传说,自古便是民间耳熟能详的故事。他们逐渐被融入现实生活,寄托着人们最朴实美好的祝福,也成为了艺术创作不可多得的题材。从绘画到雕塑,一步步赋予十八罗汉更接地气的形象。然而古代佛经并没有对十八罗汉情样貌、衣着服饰的记载,不过这完全不会称为画家或雕塑家的桎梏,他们藉想象设计创作,十八罗汉的形象也随着创作者的心灵图象而面世。
紫砂雕塑《十八罗汉》细节
作者:王潇笠
紫砂雕塑《十八罗汉》气势恢宏,想象力奇绝。作品将传统佛像雕塑与紫砂艺术,以及根雕工艺结合一体,以此反应雕塑的灵魂,在独特的形象构造中,升华精神信仰的魅力。
整体由紫砂仿根雕技法搭建一个环形的枯木根主体,十八罗汉就分别内置于根雕内部,彼此融为一体,“一草一木一菩提”的禅境哲理于此不着一语,却抒发淋漓,作品境界得以质的提升。
紫砂雕塑《十八罗汉》细节
作者:王潇笠
十八罗汉造型生动,表情呼之欲出,有眉头紧锁者、有和颜悦色者、有两眼似闭者……或卧、或坐、或立,动静结合,形貌各异,细节刻画生动逼真,风格趋同于汉族比丘样,修眉细目、慈祥和蔼,凸显出超凡脱俗的气质。
罗汉形像与根雕的结合,势必会产生一些特别的视觉审美效果。衣纹、人物五官和髭须都以细线钩勒,同时,其衣服恰以树根构成,衣纹与树纹一体,线条凝炼,变化多端。时而均匀萦回,流利畅达,时而顿挫转折,挺劲有力。整体制作精谨,细腻真实。
罗汉,又称阿罗汉,指能断除一切烦恼,达到涅盘境界,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修行圆满又具有引导众生向善的德行,堪受人天供养的圣者。在中国文化中,罗汉又被赋予了消烦、辟邪、镇宅、晋升等寓意。佛国的光辉与俗世的期冀在“十八罗汉”身上得以完美统一。
当我们与《十八罗汉》相对,不禁体会到澄静肃穆的气氛。在紫砂雕塑《十八罗汉》的灵气中,仿佛能感受到来自于作品奇绝想象的雕塑灵魂,更为其精神能量所感染,心生温暖,回味无穷。
◎ 作品参数
名称:十八罗汉
尺寸(长×宽×高 cm):96×28×55
雕塑 / 王潇笠
转载请注明:五色陶 » 王潇笠紫砂雕塑《十八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