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春》
你在哪里
春天就会在哪里
沈从文先生说:“只有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才会发现,原来还有个你自己。”
这是一句真话。
当下的人们因为疫情困居家中,曾经热闹的环境似乎一瞬间变得冷冷清清。我们得到了向往已久的“静”,同时却发现亦失去了“自由”。
可是,我们真的会享受“静”吗?我们又是否真的理解“自由”呢?
这是一个很难静下来的时代。大量的信息充斥着生活,人们被繁忙所支配,愈发焦虑不安。于是人们愈发向往那种“无事此静坐,一日当两日”的清闲生活,与时光共处,方能体验大自由。
“静”与“自由”从来都不是对立的,之所以困居中的我们会有这种对立的感受,是因为还没有真正心无旁骛地去体验生活。
冬天总会过去,春天总要来临。春天到了,它就在窗外,在天地自然里,当然,它也应该在每个人心里。譬如我们向往自然,总喜欢逃离熟悉的生活环境,可是究竟要走多远,才能找到自己,又究竟要经历多少个春秋冬夏,才会意识到此刻最真呢?
游春,既是一种踏青之举,更是一种情怀和自由。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
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
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花滴露,柳摇烟,艳阳天。
雨霁山樱红欲烂,谷莺迁。
饮处交飞玉斝,游时倒把金鞭,
风飐九衢榆叶动,簇青钱。
——五代·欧阳炯
《春光好·天初暖》
自古以来,“游春”一直是文人墨客钟爱的创作题材,比如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名画——隋代展子虔所作《游春图》,就描绘了千年前古人在花团锦簇的湖光山色中流连忘返的游春图景,成就了一幅迄今为止存世最古的画卷。
艺术总能穿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这件紫砂雕塑《游春》,亦展现了一个立体的、容人遐想的游春空间。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两岸树叶吐绿、桃李盛开、碧草成行、房舍俨然,游人三两成群,在青山绿水间怡然自得地观景游玩。主仆二人亦悠悠然畅游在这个花开正好的时节。
在塑造人物的时候,着重以细节来呈现其形态、神情等,一大一小,各有特色。两人衣着朴拙古拗,但线条褶皱鲜明,深浅粗细干净利落,泥片成型技法娴熟,看似草草,却水到渠成,反映出人物不拘小节的气质,别有趣味。同时,长者的发冠及童仆的两只发髻均浇注银浆,不同的材料构成迥异的色彩对比,加之长者双目也以银浆装饰,突出其神色炯炯的特征。整体而言,长者劲健爽朗,童仆怀抱油纸伞,活灵活现,两人似乎正在交谈,气韵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事实上,虽然人物是这件雕塑《游春》的主角,但其作用则是为了点缀烂漫春光,远近山川、咫尺千里,无限春光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一切尽在观者遐想中。是的,作品的根本内容是在告诉我们:你在哪里,春天就会在哪里。天地如此辽阔,真正的“静”和“自由”其实早就在我们的掌控之中。
困居一室,更要学会拥有“游春”的心情。
工作、学习、做饭、打扫……无不是找寻自我的一种途径,学会与之共处,换上一颗平常心、清净心、自然心,是否也能在家中时时“游春”。
再者,我们也只有学会守得住寂寞,才能领悟“自由”的代价其实是自由本身,困居之时,何尝不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自由空间呢,向内探求,今年似乎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珍惜“游春”的宝贵体验。
待真正自由时,请学会感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和花鸟虫鱼一样,有着相同的生命规律,与自然和谐共处,才是唯一的生存方向。“静”与“自由”是统一的,却也同样沐浴着造物主的洗礼。我们在万物生发的季节游春,约三五知己,山花开的正好,山风吹的微醺,一切依然美好如初。
春天已经来临,绿色正在复苏,我们终将迎来一个万紫千红的世界。
作品参数
雕塑名称:游春
尺寸(长×宽×高cm):16×10×36(大)
11×8×25(小)
· 雕塑/王潇笠
转载请注明:五色陶 » 王潇笠紫砂作品:游春丨你在哪里,春天就会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