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砂艺术的发展长流中,“曼生十八式”就像一座谁也绕不过的“珠穆朗玛峰”。它的文化、艺术和历史作用,一直影响至今。
闲话“曼生十八式”,其实可以分开来理解其所包含的两个概念:
1. 作者是谁——曼生
2. 作品有哪些——十八式
“曼生十八式”的作者究竟是谁?
“曼生十八式”真的只有十八式吗?
“曼生十八式”的作者究竟是谁?
我们习惯了接收已经固化的思维套路,因此往往会自然而然地将“曼生十八式”的作者理解为“曼生”(陈鸿寿,号曼生)本人。
其实不然。
一个流传甚广的版本:“曼生十八式”的作者为清中期溧阳县令陈鸿寿,以及宜兴制壶高手杨彭年、杨凤年兄妹(主要为杨彭年)。即陈鸿寿作为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负责设计壶型和壶身铭文,有时也充当制壶、陶刻的角色,而杨彭年、杨凤年兄妹作为“民间高人”的代表负责依样制壶。
这样的版本显然更符合中国人的心理猎奇标准。
▲ 曼生公像 作者丨王潇笠
事实上“曼生十八式”的作者应该是一个以陈鸿寿为灵魂人物的创作团队,由陈曼生领衔,文人、幕友、紫砂工匠等共同参与。因此,综合历史所云,我们可以大致将“曼生十八式”的作者按由小到大的范围顺序,划分成以下三类。
其一、如历史版本所云,为陈鸿寿、杨氏兄妹。
其二、陈鸿寿所属“文人圈”的同僚,以及当时以杨氏兄妹为主的紫砂工匠。
其三、“曼生十八式”在同期及后世已经成为“文人壶”标杆,很多紫砂工匠都以此为模板而展开创作,成为“曼生十八式”流传于世、经久不衰的“广义上”的作者。
▲ 曼生公像 作者丨王潇笠
陈曼生,名鸿寿(1768~1822),字子恭,又号老曼、曼寿、曼云,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人,浙江钱塘人。他能书善画,精于雕琢,以书法篆刻成名,且造诣极高,为著名的“西泠八家”之一,艺名昭显。著作有《种榆仙馆摹印》、《种榆仙馆印谱》等。嘉庆六年科举拔贡,任溧阳知县,而溧阳与宜兴紧邻,便引出了他与紫砂壶的不解情缘。
“曼生十八式”真的只有十八式吗?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数目往往并非实数,而是代表其数量很多。比如“九”在古代便是“大数”的代表,而“十八”是“九”的倍数,是否也意味着寓指数量之多呢?
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各种关于“十八式”的图录,其实都是后人根据传世的“曼生壶”或前人记载的文献内容所总结出来的,而“曼生十八式”的说法之所以会流传开来,关键在于世人对这些作品所蕴含的内涵与衍伸价值的高度认可。
从史料上看,陈曼生是十分注重资料整理发掘的一个人,如溧阳历朝历代遗下九石,陈曼生也为之绘图记录,根据他的性格分析,如果“曼生十八式”真的存在,那么陈曼生一定会对其进行图录传世。
“曼生十八式”可能是后人对“曼生壶”的一个虚数概括,究竟有多少,显然已经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对不止“十八式”,“十八”是人们对其经典之多、影响之广的一种赞誉,是对“曼生壶”的泛指,更是其品牌代言。
愚以为,称其为“曼生系列壶”或许更客观一些。
▲ 曼生公像 作者丨王潇笠
网上流传的“曼生十八式”版本图录
▼ 石瓢
▲提梁
▼ 笠荫
▲井栏
▼ 葫芦
▲乳瓯
▼ 半瓦
▲半瓢
▼ 汉瓦
▲合斗
▼ 半月
▲扁石
▼ 合欢
▲横云
▼ 匏瓜
▲周盘
▼ 南瓜提梁
▲石铫
▲以上图片均采自网络
▲文中内容纯属平台个人观点,期待与大家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 本期作品 /
雕塑名称:曼生公像
尺寸(长×宽×高 cm):20 × 16 × 75
雕塑 / 王潇笠
文案 / 孔小乐
转载请注明:五色陶 » 王潇笠-曼生公像及“曼生十八式”版本图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