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坭兴陶论美

钦州坭兴陶 守艺人 432浏览 0评论

前几日,有位老友仔淘得一把坭兴陶壶,开心得不得了,在微圈里得瑟,我恰好不小心点评了两句,给他喷了点爽肤水,他一时不明白,就趁着大家相约出来草地野餐的功夫,带壶过来说是让我过过眼。我说我喝咖啡多,喝茶没你多,对茶和茶文化也不甚了解呀云云,他说你前段时间不是对坭兴陶有兴趣嘛?正好给你看看过瘾。我说我觉得这壶造型、刻绘和题材都一般,字还行,他说不会吧,这可是制壶名家的作品呐,我高价买的,你不懂…我说你喜欢就好了,我爱咖啡你爱茶,我爱青蛇你爱葫芦娃,自己嗨森就好了。

这是真的吗,审美是依定个人的标准来决定的吗?还是有个统一共识的理论标准?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最近网上流传的几篇文章,讲到大众的审美力绝症,讲到整条街挽联似的招牌装潢,讲到三十年如一日勤力抄袭外国艺术家作品的某国内“大画家”…林林总总,文章看得挺过瘾,评者都唏嘘当代人审美能力的衰退速度,跟现在的油腻中年男人早衰不举一样快。大家嚷嚷了半天,嘴巴子过瘾了,评论也上精品了,这股热闹劲,就像竹林子里一群嘎嘎乱叫欢快觅食的鸡,突然听到有鹰飞来的报警,刹那间惊厥兀立,木呆不语,这时候,你才能听到风吹竹林的纯净美妙之音。

其实,友仔的那番话,在我鼻腔里,还真是个辣梗,不打个喷嚏射出来,不痛快。至少我要证明,自己多年来学到的审美认知,还能算够得着艺术之牛的几根毛,摆弄一下,同时假用坭兴陶的器物来说说道道,发表一些个人见解。

为什么拿坭兴陶说事?有特色啊,好看啊,我喜欢啊。其实以前,我对坭兴陶认识不足,也买过一些坭兴陶器物,比如邓敦伟的笔筒,茶具,谈不上很喜欢,就一个本土特产,但器上刻画的关公形象生动。近几年,随着坭兴陶特色优势的发掘和宣传,以及收藏热度的提高,这个国内四大名陶之一的坭兴陶,凭借可以匹敌甚至超过紫砂陶器的制作工艺和市场价格的优势,开始走向复兴之路。坭兴陶,慢慢从大众视野的日用器,走向高端艺术品的殿堂。现在,我对坭兴陶认识仍然是不足,但当我看了一些顶级坭兴陶收藏级作品后,已经不妨碍我对它的喜爱了,这得益于坭兴陶匠人和陶艺家的不懈追求,不断创新,将坭兴陶特色和工艺水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陶艺家审美趣味的提升,赋予了坭兴陶新的艺术面貌。

我们可以定义坭兴陶器在高标范围内,属于工艺美术品,在这里讨论的工艺美术品,是和批量标准化生产的日用器是有区别的,它指的是以手工为主要手段制作出来的具有美术形式的作品,在进行批量仿制时既有共性,又能呈现手工业者的技艺痕迹。所以,一件坭兴陶壶,由工匠选料,练泥,拉坯,修型,烧制,打磨等多道手工工序,再加以雕饰等装饰工艺来完成的作品,必是工艺美术品。其中,那些做工比较精细的,不强调思想性,而主要表现作者手工技巧的、具有作者个性的工艺品,我们称为工艺精品。

坭兴陶论美插图

坭兴陶论美插图1

那么,我们怎么去欣赏坭兴陶器的美呢?

我们先来谈谈形式美。形式美包括多种样性,比如质地、特征、肌理、色彩、造型、形态、装饰等,这个好理解,就像大家都公认西施是美女,至少在中国人的审美认知中,虽然没几个人形容出西施的美,但也仍然能把他所看到的美女比喻成西施一样。

坭兴陶作为四大名陶之一,自有其独特之美。

首先是坭兴料上,现在公认的坭兴陶土配方是钦江东泥为肉西泥为骨,按比例调配而成,泥质细密,柔而不散,韧不粘手,烧制成后,经过简单的打磨,就能呈现柔滑如孩儿面般的细腻手感,因能承受高温,烧制出来的坭兴陶体坚致无比,能烧成大器,相比于紫砂陶,它能烧到紫砂陶器的温度,又完全没有紫砂陶的砂质颗粒突起;第二个材质特点是窑变明显,窑变时,能呈现出古铜、金黄、紫红、天蓝、铁青、墨绿、朱红等各异色彩,以及意想不到的虎纹、天斑等特殊纹理,不用釉色衬托而能灿若流光,这种色泽肌理之美,唯坭兴陶最为突出;第三个材质特点是,可在生坯上进行极其细腻的精雕细刻,其他陶种无法做到,我见过竹雕大师在坭兴陶壶上用极浅的竹刻技法创作花鸟图,线条如发丝,图案若隐若现,清雅之至,令我爱不释手;第四个材质特点是无毒无味,防潮保鲜,器体音质清脆悦耳,装普洱六堡安化等各类红茶黑茶,坭兴陶罐是不错的选择。

从泥料成分上分析,坭兴料和紫砂料化学成分十分接近,只是坭兴矿砂质石英团结体颗粒小之故,所以没有紫砂明显的双重气孔结构和表面颗粒凸起的手感。有些用坭兴老料制作的坭兴壶,和众多紫砂壶精品摆放在一处,连多年玩紫砂壶的藏家都无法区分出来。

其次,造型之美。这与其他种类的陶瓷工艺品造型相类似,不过,要把这个造型美说清楚并不容易,比如一个花瓶是否制作齐整,大小匀称,结构优美对称,节奏感强,各部位比例协调,是否符合人体工程学等等,都不好用量化的方式去表达。我们中国人是用千百年来对各种器物器型结构的探索,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表达的转化,来形成造型美的模范认知,达成共识的,比如官窑造型的天球瓶,花觚,紫砂中的曼生十八式壶等。而西方人,却是借助理性的数理科学知识,去发现和表达自然及艺术作品之美,比如黄金分割法和斐波那契数,比如达芬奇的解剖图和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塑。其实,这两种对造型美的认知,殊路同归,都是从自然中提炼出来的。要达到造型审美的能力,必须多看、多学、多了解、多体会,累积的知识和经验,能帮助你迅速判定一件坭兴陶器造型的美丑。

第三,装饰美。传统坭兴陶的装饰包括平雕,平刻,浮雕,圆雕,镂空,捏雕,镶嵌等雕饰,以及印纹,模印,堆贴花装饰,陶瓷工艺中的各种技法,都可以用于其上。坭兴陶特有的细腻泥质,干坯硬而不散,坚而不脆的特点,可极大的发挥雕刻家的创作自由度,有的高手在其上刻字,可得爽利劲健,或者柔韧挺阔的线条效果,有的高手可在其上直接创作写意花鸟,甚至有的高手还可以在其上做微雕创作,这是其它三大陶种所不具有的,所以,坭兴陶上等级作品的雕饰和刻字,大多不用刻填装饰(有时为了衬托刻绘效果而施以少量白泥),直接以裸色刻绘展现创作者高超的工艺技巧和个性风格。

以上所述,是从形式美的角度去欣赏坭兴陶之美,这是工艺之美,任何一位工艺大师的作品,必定得先在形式美上,满足观者的审美需求。在这一点上,请你抛开工艺美术大师标签加持的先入为主的观念,运用自己的审美自觉和经验,去欣赏一件作品,去找出合你心性的作品。

我们在探讨审美时,脱离不了生于斯长于斯授教于斯的中国式艺术美学,不要动不动就说放眼世界,世界上所有艺术流派你都能看得懂,会欣赏。要不是对灵智学有点粗浅了解,我一样看不懂康定斯基的《构图6号》,或者蒙德里安的《构图10号》,换句话来说,要不是郎世宁在中国呆着,受中国绘画艺术的浸染,怎么能画出《乾隆大阅图》那样的新体画呢?所以,你想欣赏得来大千世界的艺术,必须具备不怕别人说你“懂个屁”的精神,在求知的路上折腾。。。有点扯远了。拉回现实,此时此地,中国的传统文化衍生出来的艺术审美核心是什么呢?我们怎么能认定一件坭兴陶工艺品(或工艺精品)是艺术品呢?大家都认同,既然玩收藏,收藏艺术品肯定是至高目标了。

我们对艺术品通常的定义是指形式和内容比较完美统一的作品,这是比较西化的说法,我们中国文人可文气多了,借用古代文人的说法,艺术之为美,既要“悦于目”,又要“适于心”。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艺术品都有完美的悦于目,适于心功能,它不仅有高下之分,功能间也会各有倚重,这里不作阐述。

我刚才叽里呱啦说半天的,都属于“悦于目”范畴。

对坭兴陶和紫砂陶艺术审美的观念,也是根植在中国传统文化这块土壤里的。坭兴陶与紫砂陶的鉴赏功能,同为一脉。中国文化传统艺术的传播和发扬,艺术理论的完善,离不开文人士大夫这种精英阶层的参与。自古以来,文人士大夫认可的雅玩、雅赏之物,必定是能承载起文人的“诗书画”欣赏功能的载体。紫砂壶比坭兴壶兴起要早,自明万历年始,因文人开始参与紫砂壶的制壶、刻壶,开创了紫砂壶成为雅玩雅赏之器的先河。最早出现在紫砂壶上的图画是文人画,如朱坚的梅花,翟应绍的竹,发展到清乾隆的陈曼生,由杨氏兄妹制坯,陈曼生刻字,创制的曼生十八式壶,紫砂壶才真正以文人玩物身份跻身艺术品之列,可以说,正因为紫砂器、坭兴器承载了“诗书画”的欣赏功能,才能转变成高雅的艺术品,才能摆脱匠气装饰的流俗。

适于心,就是“诗书画”暗合文人旨趣,是文人主体情意的表达,文人可以把自己的情感、理想、意趣寄情于所绘的画,所写的字,所作的诗,使雅玩之物有更多的适于心的趣味性,有更多传情达意的功能。同样,这也是我们提高艺术鉴赏力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只有这样,你才能读懂一幅画,一把壶,或者一个花瓶。

坭兴陶论美插图2

坭兴陶论美插图3

为便于理解,以下我稍微简单的讲讲关于文人画的艺术表达方式。

中国文人画的艺术特色,是用象征性手法,通过赋予人格的山水、花鸟之物,来表达主要的两种精神诉求:

一、主体情意的表达

就是文人阶层对自我情感、品性、意绪、人格的表达需求,通过所描绘的艺术形式,去肯定自我—-我前几天梦到祥云仙鹤在我家屋顶上绕圈圈,开心死啦~~我昨天送友仔回临安,不知何日再聚一起泡妞,痛苦啊~~我想向大家介绍寄几,快加我微信做朋友啦~~干脆画张画表表心情吧,但是画什么能让盆友们了解我的心情呢?咦~~难哦~~古代文人们很聪明,他们利用《楚辞》以来文学传统的影响,通过花鸟、山水一类题材的象征性手法去表达自我的主体情意或观点,使画家主观人格性情得到艺术外化,西方以“移情说”对中国式象征主义画家做出了合理解释。为什么是楚辞?尤其是《离骚》?王逸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馋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所以,大家开始明白文邹邹的古人花花肠子里想怎样表达自己了吧,这时候的花花草草,皆为有情之物了。举个我们最常见的例子:梅象征高洁之士,兰象征贤达之人,竹象征翩翩君子,菊象征世外隐士。

坭兴陶论美插图4

二、理趣的表达

自晋以来,以道禅哲学为基础的花鸟画一反主体情意的表达,是通过描绘的花鸟形式,去表达禅理、禅趣。禅宗画僧,或者信奉禅宗教义的文人士大夫,假借墨梅、墨竹等形式,抽去色彩(去俗气),计白当黑,计黑当白,去阐发佛性,以清净虚空的心境,体悟禅宗“自识本心,自见本性”之理念。我们当今看到的不少禅画,宣扬的是修禅者体悟到的禅理、禅趣之外化呈现。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这就很好理解了。这是面向观者的启示,与作画者本人的意绪不一定有关联。你真要弄明其理,建议你去学点禅道。

坭兴陶论美插图5

适于心,诗、书、画皆可适于心,诗是有言画,画是无言诗,诗书画三好相配,必是珍品。

关于“悦于目,适于心”两者的统一问题,可在个人学养层面上得到确立。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只造型优雅的坭兴陶花瓶上刻着个体态丰腴卓著的美女,旁边用古茂雄健的篆书刻写云想衣裳花想容,你觉得搭不搭?有兴趣的话,以后可以另写专稿来讨论。

适于心,对创作者的学养、悟性、思辨力、审美水平等,决定着创作形式和内容的含金量,决定着作品雅和俗之间的界限,决定着艺术价值的高低。一件艺术作品,其艺术附加价值往往高于其工艺价值,我们愿意为名家、名作买单,就是他们的成就或者能力,得到了同行或者权威机构的认可,以帮助我们在欣赏和认同的标准上,找到依据。事实上,在当代多元文化相杂糅,以及并无显著的艺术所属群体扮演重要角色来界定高雅社会身份的文化符号和其价值的今天,艺术价值的评判体系受到了严重挑战,它不断被质疑、批判,评价的难度在日益上升,甚至连雅俗之辩都会极其困难,令鉴赏者无所适从。但,对艺术至高境界的追求,何时能修成正果并不重要了,追求过程本身反而成为主要关怀之所在,如何克服过程中的外在障碍,以及超越自身天赋资质的限制,则成为首要任务,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是一种修炼的历程,其重点不在于知识的获得,而在于精神层次的提升,并使创作者、欣赏者的人格修养趋近完美。

此言,愿与众坭兴陶友们共勉。

转载请注明:五色陶 » 坭兴陶论美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