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系毕业,支边广西、长驻钦州,支援并见证了70至80年代钦州坭兴陶的潮起潮落。
他,90年代返京受邀到故宫,成为皇家窑场的宫廷技艺守艺人。
他,作为白石老人的“徒孙”,告老离京时选择回归钦州定居,居室的窗外就是美丽的白石湖。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周清立出生于河南新乡,小学毕业后随家迁往北京,曾就读北京艺术学院附中美术科,后考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也就是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专业学习陶瓷。
他扎实的书画功底和陶瓷的专业素养,在此期间养成。图为为配合人工合成矿物颜料研究科研项目的鉴定而作的《抚北京法海壁画寺水月观音图》。
毕业后,周清立接受分配到北京市陶瓷厂工作。
七十年代初,广西政府对发展轻工业非常重视,请求中央支援,作为人才支持的一部分,周清立与其他4位同事支边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工艺美术研究所。
周清立早年作品,作于1972年的《草篆/屈原九歌之东君 》。同年,28岁的周清立受命赴广西支边。
到广西之初周清立即被委派到钦州对坭兴陶进行调研,形成的调研报告引起广西轻工部门的重视,于是周清立奉命再次赴钦,任务是看看钦州要发展坭兴陶还缺什么,如何组织生产。
当年的坭兴厂产品。当时的钦州坭兴陶产业经历了1956年的小龙窑复兴,1958年的国营钦县陶艺厂成立,1960年的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再到1969年改为钦州县坭兴工艺厂,生产逐渐进入手工制作的瓶颈,一个壶用石块打磨需一天时间,效益可想而知。周清立将这些情况上报后,自治区轻工部门决定进行资金扶持,钦州高兴地派出一位女厂长赴邕对接,却只会讲钦州白话,轻工部门一位河南籍的负责人不耐烦地说没办法交流,回去再派一个会讲普通话的来!于是钦州派来一位叫做“老韩头”的,比这位负责人的普通话溜得多,东北人,当年随第四野战军南下而留在钦州。资金对接的事于是顺利解决,随后,自治区的扶持资金不断进入钦州。
老韩头有胆又有了钱,以军人的作风强力推进坭兴陶制作机械化,边发明边试验,先后配置球磨机、压滤机、真空练泥机、压坯及修坯机、倒焰窑、电烧辊道窑、62.6米长的遂道窑、电动打磨机等设备,泥料粉碎、坯泥除水、坯料捏练、坯体成型、陶器烧成、陶器磨光等工序基本实现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生产能力大大提高。
用数据来说话:年可产成型坯体260万件,年烧制陶器能力达600万件。
此间发生了一件事。当年有位外商给广西外贸部门寄了一把壶,希望能订制,但历经一年外贸部门都没有回应,周恩来总理获知此事,在1974年的全国外贸工作会议上进行了严厉批评,会后周总理还拿来两把日本研制的朱泥陶壶,问我们能不能通过技术攻关做出这种朱泥陶新工艺来。
两个虽小、但沉甸甸的壶交到了周清立的手中。周清立不敢怠慢,日夜研究,虽然期间因政治干扰被整而受到影响,但周清立将此当作神圣使命不间断研究,最后用钦州的陶泥成功地制作出朱泥陶,并通过鉴定会鉴定。
图中左边的小壶为周恩来总理交付的样品,当时无壶盖,此壶盖是周清立配制,从外观看颜色完全无异。右边则是周清立用钦州陶土制作的朱泥陶。
功成之时,周总理已逝世而无从告慰。此事成为周清立心中深深的遗憾。
但此壶还是引起领导的重视,授予广西科技成果奖,并希望继续在装饰方面进行科研突破。周清立避开传统的陶刻雕饰,另辟蹊径,成功地研制出锦彩朱泥陶,整个过程均由自己一人完成。
周清立研制成功的朱泥陶。周清立认为,这是钦州坭兴陶一种全新的发展方向。
然而遗憾的是,因种种原因,此事搁浅至现在。
最近,有人提议将此产品命名为“钦州红”,周清立欣然接受。他将此作为钦州的半生缘、钦坭情的纪念。
1996年,退休后的周清立回到了北京,受邀到故宫博物院窑厂从事陶瓷工艺品开发,成为故宫官窑的“守窑人”,这可是当年皇帝的官窑!一位国宝级的老专家对周清立的作品非常惊讶,极力向上层汇报推荐。但也是正在此时,融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文物修复展示中心、文物展厅、宫廷园艺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空间等于一体的“故宫北院”项目上马,正在项目中心位置的窑厂停窑。
离开故宫窑厂,周清华再应邀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培训部、北京东方大学等校任教,并不辍地进行书画、陶艺创作。
周清立在钓鱼台国宾馆留影。
1998年,钓鱼台国宾馆为迎接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而重新装饰,需要一幅50多平米的大型陶瓷壁画,周清立的“鱼台垂钓图”设计稿在中央美术学院、清华美院及首都数家设计公司选送的样本中脱颖而出,与在京学友一起按时完成了绘制、烧成任务,获高度肯定。
周清立的《鱼台垂钓图》重绘图稿(局部)。
返京二十余载,周清立没有为名利而苦心追逐,因而日子过得虽不至于拮据,但也无心去再求什么,当时在故宫官窑“崔家窑”定居时,以为此地远离京城繁华,可以偏于一隅养老,兴奋地赋《学元曲一首》
本不屑功名利禄,今始享散淡清福。志,原就不大,才,尤其更疏。雕虫技劳碌一生,终不过画匠书奴;怎敢比,烟波里,识字的樵父渔夫?
然而造化弄人,人生给予周清立老人太多的反转。因京城规划建设需要,这“水边林下”筑的屋,终被腾退、拆迁。并没有在书画和陶艺中索取多少回报的周清立老人自觉在京城养老不太现实,拈量再三,“随风吹我回钦州”。
2018年春,周清立老人在为纪念齐白石老人而命名的白石湖边置房一套定居。周清立曾师从1923年拜齐白石为师的李苦禅学书画,算是齐白石的“徒孙”。
如今,当朝阳满屋、晨鸟催醒时,周清立老人推开纱窗,美丽的白石湖即迎面而来……
转载请注明:五色陶 » 周清立:故宫窑人的钦州陶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