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广西南宁地区陶瓷发展史(5)–横县西津、秋江

陶瓷百科 守艺人 327浏览 0评论

横县西津遗址

距今约8000~7000年( 新石器时代早期 )–横县西津遗址

西津贝丘遗址位于广西横县东约1.5公里的西津水电站东侧,地名西竹坑,

经济生活以狩猎和捕捞为主,文化遗物有石器、蚌器、骨器、甲器、肉器。从整个址面貌来看,其时代上限应属新石器时代早期,与南宁豹子头贝丘遗址相当,下限仅到新石器时代中期,约为距今约8000~7000年( 新石器时代早期 )。

广西南宁地区陶瓷发展史(5)–横县西津、秋江插图

陶器在遗址文化层中出土大量陶片,而无完整器物,陶器有夹砂陶和泥质陶二种,但以夹砂粗居多,陶土羼和大量的石英砂和蚌壳粉末,胎胚厚薄不均,最厚3.6、最薄0.3厘米,纹饰单一,除在第二层含大量螺壳黄灰色或黑褐色堆积层出有少许几片波浪纹、弦纹陶片外,其余均为绳纹(图三)或家面片,极个别器口内壁也有纹饰(图四,4),色有红、灰、黑三种,陶器在颈部穿孔,一般只有二孔或四孔,有的离片上平排钻有三孔或四孔,钻孔的手法是在坯胎未干之时,用硬物由外向内戳穿,钻孔的目的当是用来穿绳以便提携,从采集到的肉器口沿、腹壁、底部观察,以平唇直口或敞口直颈,直腹或鼓腹,圆底的器物为最多,没有发现器足和器钮,能辨认器形的有罐、钵、釜等。 烧成温度约为约800℃,露天平地烧陶,或在浅坑上直接烧陶。

广西南宁地区陶瓷发展史(5)–横县西津、秋江插图1

二、横县秋江遗址

距今约8000~7000年( 新石器时代早期 )

横县秋江贝丘遗址位于广西横县平朗乡秋江村西约250米处,西边有一马銮江流过且与郁江汇合,正好位于两河交汇.2002~2004年度的发掘获得大量地层关系明确的文化遗物和自然遗物,包括陶片、石器、骨器和蚌器等生活用具、生产工具以及水、陆生动物遗骸,同时还清理了一批墓葬。

秋江贝丘遗址出土的陶片可分为夹砂陶和泥质陶二类。夹砂通常为粗细不等的石英砂颗粒和贝壳粉末。从陶器器表颜色可分红褐陶和黑灰陶两种。陶片绝大多数均施以绳纹,有少数片除饰绳纹外,还饰有锯齿状的附加堆纹。另外有一两片饰有划纹。大部分绳纹比较规整,但有粗、中、细的差别。总体而言,夹砂红褐陶火候较低,质软易碎,均为手制,而泥质黑灰陶火候则较高且坚硬,并出现轮制。陶片较破碎,无一完整器。据观察,器形主要有圆底、敞口或直口的釜、罐之类,不见三足器和圈足器。( 烧成温度约为约800℃,露天平地烧陶,或在浅坑上直接烧陶。)

广西南宁地区陶瓷发展史(5)–横县西津、秋江插图2

秋江遗址为河旁台地贝丘遗址,其与邕宁顶蛳山遗址的二、三期、横县西津遗址、南宁豹子头遗址、横县江口遗址等同属一个文化系统,其文化面貌也有着较多的共性。或受地理位置、年代早晚和不同氏族集团等因素影响,各遗址的文化面貌也呈现有不同的特点。从出土陶器看,秋江遗址和顶蛳山遗址二、三期、豹子头遗址、等均以侈口、直口、敛口的非折沿的釜、罐为主,秋江遗址和江口遗址均出土有不少泥质红褐陶、黑灰陶,但顶蛳山二期和三期、豹子头却基本是夹砂陶。

秋江第一期文化遗存中的陶器以夹陶占大多数,泥质陶所占少数。常见纹饰为绳纹,细绳纹比例很少,有少量附加堆纹。年代大约距今8000年。

秋江第二期文化遗存中的陶器,以泥质陶占绝大多数,夹砂陶仅占25%。纹饰仍以绳纹为主,但不见附加堆纹,同时发现划纹。尤其出现一些器胎很薄、火候高、轮制的细绳纹黑灰陶片。年代大约距今7000年左右或稍晚。

参考资料:

1、《广西西津贝丘遗址及其有肩石器》(作者:彭书琳 蒋廷瑜 《东南文化》 1991年)

2、《广西横县秋江贝丘遗址的发掘》(区文物工作队 横县博物馆《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

3、《贝丘、大石铲、岩洞葬 —南宁及其附近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作者:李珍  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物馆馆刊》2011年第7期)

4、《广西邕宁县顶蛳山遗址的发掘》(中科院考古研究所 区文物工作队 南宁市博物馆《考古》1998年第11期)

5、《广西南宁地区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广西区考古、文物工作队 南宁市博物馆《考古》1975年第5期)

6、《广西古代陶器组成的研究》(作者:彭子成 铃木稔 蒋廷瑜 《硅酸盐学报》1996年6月)

7、《邕宁顶蛳山贝丘遗址》(作者:李珍  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2008年05期)

8、《广西早期陶器的初步研究》(作者:于广生《史前研究杂志》2010年00期)

9、《广西出土的陶瓷器》(作者:李鸿庆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1年)

10、《中国早期陶器的出现及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作者:李家治《陶瓷学报》2001年02期)

转载请注明:五色陶 » 广西南宁地区陶瓷发展史(5)–横县西津、秋江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