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广西南宁地区陶瓷发展史(3)

陶瓷百科 守艺人 431浏览 0评论

顶蛳山文化

广西南宁地区陶瓷发展史(3)插图

      顶蛳山贝丘遗址是一处典型的内河流域淡水性贝丘遗址。在10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房屋建筑遗迹,数量众多的墓葬,大量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以及人类食用后遗弃的水陆生动物遗骸。遗址有较明确的功能分区,大致可分为居住区、墓葬区和垃圾区三部分,该遗址发现的肢解葬葬式,为过去考古所未见,相似的葬俗在世界其他地区尚未见到。保存较好、数量众多的人类遗骸的发现,提供了目前广西最完整的史前人骨资料,是探讨广西地区史前时代的人类种属、体质特征以及与东南亚地区史前人种关系的珍贵资料。顶蛳山文化的命名,结束了广西史前没有考古学文化的历史。其文化内涵丰富,特征鲜明,文化发展序列清楚,已成为研究广西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标尺。

广西南宁地区陶瓷发展史(3)插图1

一、广西第一个史前考古学文化–顶蛳山文化

   与顶蛳山遗址第二、三期面貌相同或相近的文化遗存,在南宁地区有着广泛的分布,如南宁的豹子头、横县西津、扶绥江西岸、扶绥敢造、邕宁长塘等遗址。它们的共同特征为:①均属贝丘遗址。以各种水生动物遗骸一一螺壳为遗址的主要堆积,并包含大量的陆生动物遗骸。②有相对集中的分布范围。这类遗存主要分布在以南宁地区为中心的扶缓、武鸣以东,邕江横县以西的左、右江、江及其支流附近地区。在西部的宁明、龙州,东部的贵港、桂平也有零星分布。③此类遗址有相似的地理位置,一般皆面河背山,位于河流拐弯处或两河交汇处的三角嘴上,属河旁一级阶地。④有相同类型的器物组合。陶器多为手制,器类较单纯,以敞口、束颈、深腹、圆底的罐和敛口深腹圆底釜为主,并有少量高领罐;纹饰早期多篮纹,晚期则盛行绳纹。工具中蚌器占有较大比例,存在形态各异的鱼头形刀。⑤有相同的埋葬习俗。此类遗存中葬式皆盛行不同类型的屈肢葬,顶山遗址第三期并见有一定数量的肢解葬。⑥有相同的经济活动和生活习惯。这类遗存堆积中大量存在的水、陆生动物遗骸,说明捕捞和狩猎是它们共同的获取食物的手段,农业经济的痕迹则不明显,采集仍占有较大比重。

      依据考古学文化命名的原则,我们认为,可以将以顶山遗址第二、三期为代表的,集中分布在南宁及其附近地区的,以贝丘遗址为特征的这一类遗存命名为“顶蛳山文化”。

      所有这些文化特征的同一性和连续性都充分说明,这些贝丘遗址属于同一史前文化系统,它与我国其他地区的史前考古学文化有着较大的区别,是在相对独立的空间、特定时期内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是我国史前时期一种具有很强地方特点的史前文化。

       广西地区也因顶蛳山遗址有了第一个以原始文化遗址命名的考古学文化– “顶蛳山文化”,已成为研究广西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标尺,同时结束了广西史前没有考古学文化的历史。

广西南宁地区陶瓷发展史(3)插图2

二、顶蛳山遗址被评为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顶蛳山遗址包括前后承继的四个发展阶段,代表了岭南地区距今10000~6000年的史前文化发展序列,其中河边阶地类的新旧石器过渡时期文化遗存,距今1万年左右的陶器,距今8000~7000年的100多座墓葬,罕见的肢解葬式以及大量的出土文物等,填补了中国史前文化的空白。顶蛳山遗址的发现、发掘与研究,对认识广西地区史前文化的基本框架和序列,确立广西在中国史前文化中的地位,探讨广西在华南与东南亚地区史前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研究史前广西的自然环境及变迁以及人与自然环境间的互动关系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广西南宁地区陶瓷发展史(3)插图3广西南宁地区陶瓷发展史(3)插图4

附:

《广西南宁地区陶瓷发展史(1)》(总体文化)

参考资料:

  1、《广西新石器时代考古七十年述略》(作者:李珍 《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纪念广西考古七十周年专集》科学出版社 2006年第1版 )

  2、《贝丘、大石铲、岩洞葬 —南宁及其附近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与演变》(作者:李珍  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物馆馆刊》2011年第7期)

  3、《广西邕宁县顶蛳山遗址的发掘》(中科院考古研究所 区文物工作队 南宁市博物馆《考古》1998年第11期) 

      4、《邕宁顶蛳山贝丘遗址》(作者:李珍  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2008年05期)

     5、《邕宁顶蛳山贝丘遗址》(作者:李珍 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2008年)

转载请注明:五色陶 » 广西南宁地区陶瓷发展史(3)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