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资源是一种非再生性的稀缺资源,而紫砂泥并不都是紫色调的,除紫泥外主要还有绿泥,红泥,团泥【共生矿】,统称紫砂泥。
红泥是一个大类,按矿料的材质结构可分为紫砂红泥和朱泥两部分。朱泥属于粘土质泥岩,主要产于赵庄的沙山,川埠小煤窑及黄龙山等地区。
黄龙山朱泥产于黄石岩层下部,含矿量较少。矿料外观呈浅红黄色,泥性致密块状,易碎不坚硬。熟泥比较细腻,烧成1160°c–1180°c左右。收缩率16﹪左右,烧成后呈微暗红色,胎质细密温润,呈梨皮状表面颗粒隐现。
赵庄朱泥产于嫩泥层下部,含矿量极少,呈淡黄色,泥性致密块状,较软易碎,因泥色纯正细腻,如鹅蛋黄,泥粘糯如年糕,所以熟泥细腻,客塑性较好,成型时极粘,泥性较重,烧成温度范围极窄。易变形,起泡,起皱。烧成温度1120°左右,收缩率22﹪左右。烧成后呈朱红略泛橘光,胎质细密,呈微梨皮状,表面温润透明,色泽纯正细腻。
川埠小煤窑朱泥,产于嫩泥下部贴层,含矿量极少,矿料外观呈浅暗青色【俗称咸菜色】,泥性致密块状,较软易碎,表面有锈色状及受下部煤层影响形成的黑色状,熟泥比较细腻,可塑性较好,成型时较粘,制作泥性较重,烧成温度范围较窄,易变形,易起泡。起皱等,一般烧成1130°–1140°,收缩率20﹪左右,烧成后呈红橙色,胎质坚硬明润,梨皮状表面颗粒隐现,细腻而丰富。
紫砂文化是中国陶瓷文化艺术中的一支奇葩,紫砂器的手工制作工艺也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所以为了长久而稳定发展紫砂文化,我们更应该充分保护紫砂资源,控制紫砂资源的浪费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