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广西南宁地区陶瓷发展史(2)

陶瓷百科 守艺人 458浏览 0评论

[前言]考虑不断有新的考古发现,笔者在梳理南宁地区陶瓷发展史时以专业考古资料为主,并综合考虑各领域研究成果,相互佐证,力求详实。

贝丘遗址是广西新石器时代的一种主要文化遗址类型,特别是分布在江河两岸的贝丘遗址是我国内河淡水性贝丘遗址的代表。从目前的发现看,广西贝丘遗址的分布南宁、崇左、扶缓、武鸣、横县、桂平等十余个市县,共发现顶山、秋江、西津、南沙湾等遗址约40余处。其中有有90%(即36处)是分布在邕江和邕江上游的左、右江及其支流两岸,以南宁市所处的邕江流域最为集中,遗址数量多且分布密集,是广西贝丘文化的中心区域

广西南宁地区陶瓷发展史(2)插图

顶蛳山遗址

在广西已发现和发掘的贝丘遗址中,顶蛳山遗址是最有价值的一处,不仅遗物多、文化内涵丰富,而且年代早、延续时间长,文化发展演变脉络清断,是广西乃至华南地区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之一。同时大量层位关系清楚的陶、石、骨、等遗物的发现和陶器复原的成功,为确立广西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序提供了条件。

广西南宁地区陶瓷发展史(2)插图1

 顶蛳山贝丘遗址位于广西区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新新村九碗坡地(现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会址内),先民已聚落群居,聚落内已有了明确的功能分区,大致上分为居住区、墓葬区和垃圾区三部分。居住区发现有成排分布的柱洞22个,其西部为生活垃圾区,堆积着大量人类食用后遗弃的螺蚌壳、动物遗骸及人类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等。基葬区在遗址主要集中在长约90宽约10米的范围内,说明已有了氏族公共墓地。遗址面积500平方米,墓葬149座,获得了大量地层关系明确的文化和自然遗物,包括陶片、石器、骨器和蚌器等生活用具、生产工具以及水、陆生动物遗骸。从遗址地层中的堆积物和出土的文化遗物分析,其经济形态以采集、渔猎和捕捞为主。根据各探方地层堆积情况和遗物的特征,将顶蛳山遗址的文化遗存分四期:

新石器时代早期 (距今约10000年) –顶蛳山贝丘遗址

顶蛳山遗址第一期为棕红色粘土堆积,不含或少量含螺壳。陶器数量较少,且器类简单,仅见圜底罐或釜形器,不见平底、圈足器。陶土的羼合料不是天然的砂子,而多是粗石英碎粒,这些石英碎粒多为砸碎小石英质砾石而来。不见泥质陶。陶器皆为手制,大部分器物的内壁可见手指捺窝痕迹。陶色基本上属灰黄陶,胎为黑褐色,器壁厚薄不匀,火候不高。器表均施以粗绳纹,未见素面陶;纹饰为分段滚压而成,且绳索纽结不紧,印痕较深,部分陶器的器底饰纹较杂乱。器物口沿上多捺压花边,沿下见有附加堆纹,这些附加堆纹均为成器后附上去的。另外,此期还见有大量的玻璃石质细小石器、石核和少量穿孔石器等。

。(烧成温度约为650℃,可能为露天烧陶,或在浅坑上直接烧陶。)(括号内容为笔者根据相关资料推测,下同)

顶蛳山遗址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器,与江西万年仙人洞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特征相似,其年代也应大体一致,大约在距今10000年左右。

广西南宁地区陶瓷发展史(2)插图2

新石器时代中期 (距今约8000~7000左右) –顶蛳山贝丘遗址

第二期堆积以螺壳为主-陶器的数量明显增加,但器类仍较简单,仅见直口、敞口或敛口的圜底罐,不见平底和圈足器。陶器仍为手制,器形较规整,夹颗粒较大且不规整的石英碎粒。器物火候不高,陶色驳杂,以灰褐色为多。器表多饰以印痕较浅的篮纹,并有极少量的绳纹,绳纹为滚压法制成:蚌器和磨制石器在本期发现较多,并有较多骨器,玻璃陨石质细小石器仍有少量发现。该期墓葬发现较少,葬式有仰身屈肢、侧身屈肢、俯身屈肢和蹲踞葬等。

广西南宁地区陶瓷发展史(2)插图3

广西南宁地区陶瓷发展史(2)插图4

第三期堆积仍以螺壳为主。陶器数量较多,器类较第二期增多,除第二期的圆底罐继续存在外,新出现敛口或直口的釜及高领罐等新器形。陶器仍为手制.器形较规整;均为夹砂陶,但夹砂较细,用粗石英砂作羼和料的情况已基本不见、器物火候较高,陶色有灰褐色、红褐色和外红内黑几种。器表纹饰仍以绳纹为主,但绳纹较规整、纤细,篮纹基本不见。此外,本期蚌器和磨制石器数量仍较多。此期发现的基葬较多,除与第二期相似的仰身屈肢、侧身屈肢、俯身屈肢和蹲踞葬外,还发现了数量较多的肢解葬。是华南地区首次发现的较为独特的埋葬方式。(烧成温度约为750~850℃,可能为露天烧陶,或在浅坑上直接烧陶。)

广西南宁地区陶瓷发展史(2)插图5

广西南宁地区陶瓷发展史(2)插图6

” …与顶蛳山第二、三期文化为代表的贝丘遗址,有着共同的特征:(1)都属贝丘遗址;(2)有相对集中的分布范围;(3)有相似的地理位置;(4)有相同类型的器物组合;(5)有相同的埋葬习俗;(6)有相同的经济活动及生活习惯。依据考古学文化命名的原则,以顶蛳山遗址二、三期文化为代表的,集中分布于南宁及其附近地区的、以贝丘遗址为特征的这一类遗存命名为“顶蛳山文化”

与顶蛳山遗址第二、三期面貌相同或相近的文化遗存,在南宁地区有着广泛的分布,如南宁豹子头、横县秋江、西津、扶绥敢造、邕宁长塘等遗址,皆属“顶蛳山文化”的范畴。顶蛳山文化属于广西新石器时代中期,年代距今8000~7000左右。…”

广西南宁地区陶瓷发展史(2)插图7

新石器时代中期 (距今6000~5000左右) –顶蛳山贝丘遗址

第四期的堆积主要分布在遗址东部,叠压在螺壳层上,其中不含螺壳。此期陶器制作工艺有了明显的提高,手制陶器仍然存在,但部分器物器形规整,器表留有明显的轮制痕迹,说明轮制技术已开始运用。夹砂陶仍占较大比例,但新出现了泥质陶。大部分夹砂陶中所夹之砂大小均匀,泥质陶则陶土纯净、细腻,显然陶土和羼和料都经过仔细遴选、筛洗。陶色种类较多,有红褐陶、灰褐陶、黑陶、灰陶等,黑陶数量较第三期增多器表纹饰以细绳纹为主,并出现多线刻划纹。大部分绳纹是拍印而成,纹饰致密规整,滚压而成的绳纹数量较少。器类有高领罐、園底罐、釜、杯等,其中高领罐的器形较小,与第三期有较大差异。此期基本不见蚌器,石器亦发现较少。…年代在距今6000年左右。

(烧成温度约为750~850℃,少数达1020℃,可能为露天烧陶,或在浅坑上直接烧陶。)

广西南宁地区陶瓷发展史(2)插图8

广西南宁地区陶瓷发展史(2)插图9

第四期遗存与第二、三期之间的差异则更为突出:此期出现较多的夹植物碎末陶,黑陶数量增加,胎质较第三期坚硬出现泥质陶,细绳纹较多,此外还出现了轮制技术。而此期蚌器已基本不见。另一方面,此期堆积中不含螺売,表明食物来源及结构已发生较大变化,可能已出现农业经济。

根据《广西邕宁县顶蛳山遗址出土植硅石的分析与研究》(作者:赵志军 吕烈丹 傅宪国)介绍:顶蛳山遗址第四期遗存(距今6000年左右)堆积中发现了数量可观的稻属植硅石。说明当时先民已经能够种植稻作农业。

广西南宁地区陶瓷发展史(2)插图10

    广西地区也因顶蛳山遗址有了第一个以原始文化遗址命名的考古学文化– “顶蛳山文化”。顶蛳山遗址被评为199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也是广西考古第一次获此殊荣。

转载请注明:五色陶 » 广西南宁地区陶瓷发展史(2)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